“AI生成”作为创作手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文字、图像、视频、音频、游戏等领域,那么该如何看待AI与文艺创作的边界?近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34期——“AI与文艺创作:边界的重塑”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就AI赋能艺术创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话题展开对谈。

 

与会专家纷纷认同AI技术给艺术创作带来的积极作用。作为本次对谈的学术主持,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黄悦介绍,从2017年微软智能机器人小冰发布原创诗集就能看出,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领域逐渐展现出主体性的特征。当下,人工智能已从单纯的工作辅助工具转变为具有创作能力的合作者。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副院长刘梦雅介绍,AI技术已深入应用于内容分发、影视剪辑、声音合成等创作流程。

多位专家都意识到,AI技术在非遗传承和文化传播领域起到了极好的效果。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陈文娟很看好AI技术在非静态的、交互式作品中的作用,“我们已经制作出产品,让观众通过AR技术走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各个国家,直观了解不同国家的地理特征、艺术风格,为全球观众提供了全新的文化体验。”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李萌也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创作者将文化遗产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和传播给公众,增强公众参与感和体验感。

专家们也就AI时代文艺创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李萌表示,当代青少年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需要相关企业在利益获取和技术伦理之间达成平衡,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技术工作者、创作者,势必要在获得便利的同时提升责任意识,倡导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韩轩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