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老舍先生与大众文艺创研会 李滨回忆细节读来耐人寻味

2016-12-08 12:00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3日在北京闭幕,今年已经91岁李滨声先生看完电视报道,特回忆起曾任北京市文联主席的老舍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北京组建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的一段往事。其中,老舍先生给老艺人讲“军人不是阶级”、成立“相声改进小组”等许多细节,读来尤其耐人寻味……

作者:李滨声


%e8%80%81%e8%88%8d%e6%95%85%e5%b1%85%e5%b1%95%e8%a7%88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有一个文艺团体,名为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是当时北京市文联主席老舍先生发起组建的。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的会址与当时北京市文艺处同在“霞公府”,即北京饭店后的那条胡同西口的一个院落里。

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的核心是文联与文艺处的诸位领导:老舍,赵树理、王亚平、王松声、苗培时诸公。会员主要是文艺处的干部、曲艺界的演员及业余作家、个别爱好文艺的青年。

大众文艺创研会没有自己大的活动地盘,总是利用星期天,借南河沿中苏友好协会的礼堂办讲座、辅导以及试演曲艺创作的节目。记得第一次活动是老舍先生向大家介绍大众文艺创研会的宗旨——“文艺面向工农兵”,简介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主要精神。第二次活动是由赵树理讲《李有才板话》的故事和写作过程。赵树理还唱了地方戏的腔调,使大家耳目一新,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的活动从一开始就活泼多彩。

《百鸟朝凤》是王亚平创作的大型单弦唱词,最初是由老艺人顾荣甫、尹福来试唱的,内容是:猫头鹰祸害百鸟,凤凰率领百鸟战胜了猫头鹰的故事,为鼓曲革新开了先河。

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出版的刊物有《说说唱唱》,鼓励会员学习创作新内容的鼓曲段子。因为1949年后,为配合宣传革命道理和时事政策,曲艺最宜普及。

为了使大家了解写曲艺段子的规律,老舍先生首先请积极分子曹宝禄向大家介绍戏曲和曲艺的唱词都须合辙。记得曹宝禄谦逊一番后走上台,没发言竟先教起快板儿:“不用打竹板儿,不用迈大步,我的名字曹宝禄……”顿时引起笑声一片。在笑声中,他又用手指着台下接着说:“那人没上台,他是落后分子尹福来。”尹福来(也是曲艺演员)应声“抗议”:“我招你啦!”,使笑声更是升级。因“落后分子”是新名词儿,曹宝禄以新名词抓“哏”,引起大家兴趣后,他才为大家讲解了“十三辙”,另外还有加儿化韵的几道小辙儿,并用“小人辰儿”辙儿举例说明小辙儿主要用于轻松的段子,如“有这么一个人(儿),真真邪门(儿)……”。

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不仅研究文艺,老舍先生有时还要给大家讲“政治课”。如有一次发现有的演员演新编的“三女上寿”,在垫话里说:大姑爷是农民阶级、二姑爷是工人阶级、三姑爷参军了,是“军人阶级”。老舍先生发现后首先指出军人不是阶级,接着深入浅出,为该演员讲解了“阶级”一词。

由于历史原因,有的老艺人思想十分落后,甚至封建观念未除,写歌颂解放的段子时“曲头”竟然写了“真龙天子在延安,解放北京坐金銮。”老舍先生看了,批评并帮助那位老演员认识了错误。后来老舍先生写话剧《方珍珠》(青年艺术剧院演出)时,把上述情节利用插入,不过把老艺人改为一个腐朽的旧知识分子“孟老师”,借题发挥地说明从事文艺工作更重要的是思想改造。

老舍先生担任好几方面的领导工作,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每周都活动,把他忙得够呛。除主持开会,在中间休息和会后,他还要为会员看稿子和辅导。老舍先生有时也与大家同乐,他唱过京剧选段和自编的太平歌词。人艺话剧《小井胡同》编剧李龙云曾对我说,话剧《龙须沟》中程疯子的扮演者于是之在剧中所唱的单弦《风雨归舟》,最初就是老舍先生教他唱的。李龙云还说这事是于是之亲口对他讲的。

有一次,老舍先生听到文艺处干部汇报剧场情况,有一段相声的“包袱”,半天没言语,最后终于说:“相声是非改进不可了!”那段相声的包袱是:

乙:我现在文联工作。

甲:您是哪部门的?

乙:我是作协的。

甲:咱俩拉拉手(握手)。

乙:你也是作协的?

甲:不,我是补袜子的。

老舍先生的建议得到王松声同志的支持,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俗称五人小组,其实人数不一定)。记得最初请相声老艺人孙宝才当组长,大约开过一两次会,孙宝才以自己没文化、幼时失学,虽出身无产阶级、当过扛大个儿的搬运工,但“官面事儿”干不了推脱:“老舍同志,你拿我当个×放了得啦!”后来,相声改进小组选了相声演员孙玉奎为组长。因孙玉奎曾当过印刷排字工人,既识文断字儿又是工人阶级出身,当然是最好的人选。孙玉奎上任后,在打击清除反动会道门的运动中创作并表演了相声《一贯害人道》,从此为相声拓展了新生之路。

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有时也涉及京剧问题,记得老舍先生就曾对京剧《红娘》提出意见。他指出最后一场红娘祝贺莺莺如愿以偿后 ,伸出两指邀功,不料被莺莺瞪了一眼后随机应变改为弃指动作,尽管有笑声、掌声,但对红娘的形象品格是极大的损伤。老舍先生的见解启发了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的会员,文艺处的戏曲组干部袁韵宜遂改编了京剧《红娘》,删去了红娘扑蝶、团扇误中小和尚头;删去了追荐相国、风流燄口、和尚念经;删去了书童与红娘调情,红娘装憨 。改变了孙飞虎原由丑角扮演(扎大靠、拿棒槌),改正了红娘几处唱词和白口,特别是删除了末场红娘向小姐邀功,希望当“二房”的情节,使原来喜剧成分过大甚至有闹剧之嫌的《红娘》焕然一新,成为不失《西厢记》原味的名剧,迄今在舞台上久演不衰。总之,每每想起当年北京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和老舍先生,我都难以忘怀。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