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新机场情态:走进城市四级跳 告别村庄百味观

2016-12-08 12:02 编辑:TF006 来源:网络

2016年12月8日讯,每隔二三十分钟,张家务的天空会出现一架过路的飞机,留下嗡嗡的声音。这是南苑机场起降的航班。张家务村属于大兴区榆垡镇,距离南苑机场有30公里远,但距离东侧正在建设中的新机场航站楼不过5公里。之前拆迁的消息一次次传来,新机场工地的墙最终出现在了东侧1500米外。这里的村民即将目睹周边一座国际化的机场拔地而起,而他们也已经准备好离开这生活了祖辈的故土,因为在远景规划中,这里也是新航城的一部分。

19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新机场情态之榆垡镇张家务 走进城市的四级跳

从伐树烧炭到种粮送货

北京地方志记载,张家务这一村落形成于元代,当时名叫“张寨务”。而1950年出生的村民周德利说,听老一辈人讲,明代朱棣定都北京后,先祖们是从山西迁到这里落户的。当时这里还没有农田,而是一大片森林。村民们伐树烧炭,卖到北京城里,这曾经是村子里的支柱产业。

周德利出生的时候,森林早已消失,张家务已是普通的农村。解放初年生活条件有限,村里百户上下的居民,住的多为土坯房,少有青砖灰瓦的房屋。还没上小学的周德利,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买点灯用的煤油。7里地之外的榆垡镇上有供销社,但由于供应不足,更多时候他会步行前往15里地外的安次镇购买,往返30里需要四五个小时。“自行车?全村也只有一两辆自行车。那时候饭还吃不饱呢。”杂豆面、榆皮面、白薯面等杂粮是当时村里的主要粮食。

至24岁,周德利与北京城里人有了密切的接触。连续两年,数十名下乡的丰台知青来到了张家务,周德利作为生产小队长负责知青的管理。“那知青跟村里人不一样,穿戴比农村强多了。即便条件不好,也能看出比我们穿得新一点儿、好一点儿,我们农村人还在穿着一代代往下传旧衣服呢。”但他也并不羡慕知青,“虽然是居民,有的家庭生活还不如农民。万一家里兄弟姐妹多,但只有一个人上班,就可能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咱农村嘛,只要肯踏实种地就一定有饭吃。”最终两个知青选择落户在张家务而没有回城。

那一两年,往返于市内与张家务之间最多的并不是知青们,而是1955年出生的周德海。“我开着拖拉机,突突突地从东西长安街走过。村里有些副业,跟城里有业务关系,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往食品厂、工厂送货。”那年头街上车很少,从村子到宣武门外校场口的硅整流厂,拖拉机一个半小时就能开到。

周德海开拖拉机之前曾经在成都军区当了两年兵,“有不少西城区的兵来到我们部队。他们没受过累,爬山、挑挑儿都干不过我们农村兵。

从种西红柿到进城卖西瓜

周德利的大女儿生于1971年,母亲奶水不够,就只能吃面糊糊。相比之下,1979年出生的儿子命运好得多。

村民的生活因为北京食品厂发生了改变。从1980年开始,食品厂的工作人员来到村子里,商量推广种植小西红柿,用于加工罐装西红柿酱。“比圣女果大,比正经西红柿小,产量还不错,关键是皮厚,好运输、好储存。”周德利回忆到。北京食品厂与村子合作了约有四五年的光景,每年每户农民因此增加了近千元的收入。

除了西红柿,村子里的沙地多,也适合种植西瓜;怎奈距离市区太远,西瓜的风头当仁不让被庞各庄等著名产地抢走。周德利想,如果能把西瓜运进城摆摊卖掉,会是一笔不错的收入。他借来自行车,把百十来斤西瓜放进两个亲手编织的大筐里,在夏天的凌晨踏上进城路。

“卖不了几十块钱,但那个时候已经算是很不错啦。”他拿着几十块钱来到北新桥信托商店,在那里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从此,右安门外西二条口或是二龙路的自由市场里,便多了一个卖瓜人。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