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逝者:一本书和它承载的一段友谊

2016-12-09 12:23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今早,被手机的铃声惊醒,勉强睁开眼睛,屏幕很刺眼,内容更是令我震惊:“炳禧于2016年12月4日在北京海军总医院去世,十分安详。感谢您的爱,让他更幸福。”发信人是甄炳禧先生的夫人。

作者:乔剑


3333

《从大衰退到新增长》
甄炳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这个消息太令人震惊了。两周前,我和甄炳禧先生还在为他新近出版的《从大衰退到新增长——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发展轨迹》参评“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事通话。他还高兴地告诉我,自己的书能得到王一鸣、王缉思两位声望那么高的学者的评价,感到特别高兴。

整个上午,我的心都是沉沉的,完全沉浸在与甄炳禧先生交往的16年的回忆中。

甄炳禧先生是中国知名的研究美国经济问题的专家。记得我们最初相识还是上个世纪末。当时我才做编辑不久,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承担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一个重大课题的出版任务。据主编杨成绪所长讲,这个项目一直是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同志的关心下进行的。我作为一个编辑队伍的新兵,当然不敢有半点马虎。特别是付印前的那段时间,我常常带着在审读过程中攒下的一大摞问题泡在台基厂头条3号院,逐一找各位作者请教、核对。记得,与甄炳禧先生相识就是在那段时间。与其他章节作者的“权威范儿”不同,撰写“美国经济”一章的甄炳禧,则是一脸的朝气和谦逊。

而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在完成了上述出版任务后仅仅半年多的时间,一部记录和研究美国新经济的书稿大纲,在一个午后突然出现在我的邮箱里。我看到稿件上标注的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甄炳禧。签到这部作品的约稿合同,总编非常兴奋。这本书若是能在2001年新年前出版,则将是我国最早研究美国新经济的专著。我深知时间对于这部著作的重要性,于是就和甄炳禧先生商量能否将他的写稿与我们的审稿结合在一起进行,他欣然同意。而日后的情形是,这位整日被报社和电视台约稿、约访的专家,出稿的速度丝毫不亚于我们编辑审稿的速度。有一次,我在与他核稿的过程中劝他不要那么辛苦:“天那么热,怎么受得了?”他笑眯眯地对我说:“没事,我家附近有家麦当劳,那里面有空调。”后来,当我在《美国新经济》序言中看到时任中共中央外事办公室主任刘华秋对甄炳禧先生的高度评价时,想到“麦当劳”一说,真是感慨不已。

2003年,我去华盛顿探亲,恰逢甄炳禧先生就任中国驻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在异国的土地上重逢,大家都感到格外亲近。他和夫人非常热情地招待我,为我引荐世界银行的官员。之后,知道我想让女儿留学,还给我介绍了很多美国中学、大学的教育状况,并在席间教会我怎样用叉子完整地取出坚硬壳子里的龙虾肉。

之后的十年间,我仍然编我的书,不时看到报纸上会出现甄炳禧先生对美国经济的评述。我虽然知道他那里一定有我需要的“货”,但出书的辛苦和薄利使我不忍再向这位朋友约稿。因此,我们之间也就没有了因为著书而产生的交集,只是在新年,会间或接到他以他和夫人的名义从华盛顿寄来的贺卡。

2014年7月,也就是从华盛顿一别11年后,一个傍晚,我意外地接到甄炳禧先生的来信,说是他刚刚回国,并带来了一部研究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发展轨迹的稿件,且已经大体完成,问我愿不愿意出版。在征求了出版社选题会的意见后,我们马上签订了出版合同,并立即进入了这部书稿的审读环节。

虽然《从大衰退到新增长》这本书是一本研究美国经济发展的学术书,但透过其评述美国历任总统所进行的经济调控措施,读者却能明显地体会到其政治制度在美国政府经济运行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这种将经济现象与政治制度与文化理念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写法,在我所阅读过的经济学专著中是很少见的。这一点,无疑与甄炳禧先生在美国十几年的亲身经历不无关联。本书出版后,周文重大使曾用“功力深厚”评价甄炳禧先生对美国经济的研究。

对甄炳禧先生只专注于一个领域研究的这份执著,我既敬佩又好奇。通常的学者,特别是像甄炳禧先生这样的官员性质的学者,会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变换自己的研究领域或是微调方向,而他却雷打不动地守在美国经济这一方小天地里坚持了近30年。我总希望有机会找到他为什么会如此“固执”的理由。在一次和他夫人的聚会当中我才知道,他对这个领域如此深的耕耘仅仅是因为“兴趣”,纯粹得不能再纯粹了。夫人说,这样“不识时务”的痴心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了解他的同事讲,为了研究美国经济,他不知失去了多少“机会”。由此我才意识到,摆在我眼前的这两本沉甸甸的书--《美国新经济》《从大衰退到新增长》,原来是浸透了甄炳禧先生近30年生命的倾心之作!两部专著出版以后,我曾问他:“是不是可以将这两本书合起来整理一下,从美国现代经济史的角度再出版一遍?也不麻烦,事半功倍。”其实我骨子里是想让他再多得些稿费。“还是不要这样。”从他匆忙否定我想法的一瞬间,我真切地感到了一个痴迷于自己研究领域的学者对自己脚下每一寸土地的珍惜。

《从大衰退到新增长》在2015年5月出版。拿到样书的当天下午,我就致电他:“甄公参,书印出来了,感觉很棒!”与我的预想不同,电话的另一边并没有愉快的回应,后来才知道,那天,正是他被查出罹患癌症的日子。而让我更没想到的是,在之后的一年半的时间中,他竟然坚强地站了起来,继续着工作,继续着他钟爱的研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