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首部写唐山大地震的故事片 《震》为何没能公映

2014-07-11 10:38 编辑:TF001 来源:网络

三十八年前的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发生了强度为里氏7.8级的大地震,北京受到了严重波及。大地震发生后,八一电影制片厂迅速决定上马描写抗震斗争的故事片《震》。震后两个月,即1976年10月,编剧史超(故事片《五更寒》、《秘密图纸》、《大决战》等影片的编剧)等人就写出了剧本《胜天曲》,这是《震》剧本的前身。我刚刚做完故事片《南海长城》的完成台本就奉命参加《震》的摄制工作。

 

3

 

那是一个悲喜交加的多事之秋,读完《胜天曲》剧本没几天,八一厂就召开全厂大会,宣布了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大家群情振奋,鸣放鞭炮,在厂内游行庆祝。24日,我又随全厂同志游行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北京市庆祝粉碎四人帮大会。厂领导和主创人员紧跟形势,决定在剧本中加入批判四人帮的内容。为了抢拍唐山大地震震后的外景,在剧本尚未修改完成,摄制组尚未正式成立的情况下,26日我就随同老导演史文帜(故事片《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岛》、《怒潮》、《贺龙军长》、《渡江探险》的导演)率领的摄制组赶赴唐山,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开始了紧张的拍摄工作。

我们仅用一天时间冒雨选取外景,制定拍摄方案。第二天就利用震后的废墟开机拍摄了解放军徐副军长(著名演员李炎扮演)、市委副书记石铁(李长华扮演)带领救护车抢救受灾群众的一组镜头。第三天,在救援唐山的解放军某部大力配合下,抢拍了部队向唐山急行军的一组镜头。这个场面很大,是用升降机拍摄的。开机后,只见满载战士的120辆军用卡车排成两列,在摩托车和吉普车的带领下直向镜头扑来,步兵队伍与卡车并列,同时向镜头方向跑步前进。眼看摩托车就要撞向摄影机了,升降机及时升了起来,从空中俯瞰部队向灾区前进的场面,蔚为壮观,震撼人心。

《震》的摄制是在“文革”后期,那时特别强调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进行集体创作。剧本经过史超等四位编剧多次修改,导演组也参与了修改。史文帜导演带领我们抢拍了部分唐山外景后,华纯、王晓棠、张维佳、霍德集等人陆续进入导演组充实力量。王晓棠曾经主演过《神秘的旅伴》、《边寨烽火》、《海鹰》、《野火春风斗古城》、《英雄虎胆》等故事片,是“文革”前选出的全国22大影星之一,“文革”中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赶出八一厂,刚落实政策回厂就参与了《震》的导演工作。别看王晓棠是演员出身,初次当导演却一点也不含糊。

因为实景难以表现地震时的景象,《震》的内景大部分是在摄影棚里搭建的。一次在摄影棚内拍摄柳絮(四人帮爪牙)新居遭受地震的戏,由王晓棠执行导演。为了表现地震时房屋的晃动,柳絮新居搭建在可以滚动的巨大轴承上。开拍前,王晓棠把演员的戏反复排练,检查各个部门都准备妥当后,沉稳地下达了开拍令。随着剧情的进展,王晓棠一声令下:“震!”工作人员便立即撬动、晃动房屋,使房屋左右摇摆起来,只见吊灯乱晃,家具滚动,柳絮和妻子、内弟在房间内东倒西歪,惊慌乱叫。这个高难度的镜头一次就顺利完成了。

《震》是一部有85分钟片长的黑白故事片,出于批判四人帮的政治需要,影片虚构了柳絮这个四人帮爪牙的形象。柳絮本是市委秘书,靠打小报告爬上市委副书记的职位,震前他用“唯生产力论”的大帽子干扰生产,震后他又散布悲观逃跑情绪破坏抗震。为了避免将剧中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对号入座,也为了创作上的方便,影片将唐山市化名金峰市。

《震》到1977年8月才最终完成,先是送到总政治部审查,后又送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审查,最终未能通过发行。原因据说是有人向上反映:这部电影的剧本原先是批邓的,后来四人帮倒了,又改为批四人帮,是政治投机。今天看,这部影片内容上确有图解政治之嫌,艺术上也比较粗糙,存在直、白、浅的毛病,但这是时代局限使然。《震》毕竟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唐山大地震的故事片,也是我国第一部批判四人帮的故事片。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卢刚/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