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封面

天气预报到底有没有谱? 气象学家:预报容易落点难

2016-12-18 12:02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人、有“气象先生”之称的宋英杰一次聚会,有朋友第一眼没认出他来,于是说:“你应该穿个T恤衫,上面印着卫星云图,这样大家一眼就知道你是谁,是做什么的。”

qq%e6%88%aa%e5%9b%be20161216092949

“确实,气象卫星可谓天气预报节目中最直观、最形象的专业图形序列,也正因为如此,它的知名度特别高,大家都觉得都很神奇。”宋英杰说,“因此,有人称,你们这个工作真简单,有气象卫星云图,一看云图就能预报了。还有人问我,你看现在都有气象卫星,怎么有的天气预报还不准呢?”

在宋英杰看来,气象卫星更像是天气预报的“精算师”,是人们探究天气状况的千里眼、顺风耳。

几天前,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01星于12月11日成功发射,它搭载了世界首个静止轨道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首次实现了静止轨道大气高精度温度、湿度廓线探测。“成像和垂直观测相结合,就好比医生不仅有了X光片,同时还有了CT片,风云四号卫星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器。”风云四号卫星应用首席专家许映龙说。

气象卫星与人们最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基于观测的数据和数字预报的模式两方面。目前天气预报都是依靠数字天气预报,把大气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写出来,在计算机里进行推算。推算时,需要观测数据作为边界条件,观测数据如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精度等越精细,预报准确性越高。

随着风云卫星的发展,国内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约50%,提高到了现在的90%。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认为,此次风云四号01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实现了升级换代,将进一步提高国内天气预报准确率。未来随着我国气象卫星家族不断壮大,大气探测、计算能力和信息输送等技术不断进步,全球和区域数值预报水平将持续提高。

有人说,天气预报是个很容易遭遇群嘲的事,预报准了,没人说好,预报错了,是个人就能感受到。这不,上个月21日那天,北京出迎来今年冬天第一场雪,但在此前中央气象台多次发布了暴雪预警,初雪的雪量显然离暴雪太远,有很多人期待着能够看到白茫茫雪景,甚至备足了防寒、防滑,还有拍摄雪景的准备,遗憾的是,预报中的“有”,变成了现实中的“无”。失望之余网友们纷纷开启晒图模式,并发出疑问“北京初雪没有失约,但说好的暴雪在哪里呢?”

尽管后来中国气象局官微为北京暴雪爽约道歉:“雪是好雪,但风不正经!”逗笑了不少人,有网友评论:“如此卖萌颇得朕欢心,恕你无罪,跪安吧!”“有趣,有人味。”“气象台也开始这么不正经的做正经事了”“这个通知牛,风会不会说这个锅我不背?”但我们在笑“不靠谱的雪”和“不正经的风”的同时,依然还真的需要思考一下,天气预报怎样才能更准确呢?

说起天气预报,和风云四号卫星相呼应的,还有件大事—— “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先民们从物候的细微变化中觉察出关于天文和气象的规律,然后机智地从中发掘出实用性,定出规则来指导四季稼樯,如雨水后若“草木不萌动”,便“果蔬不熟”;清明后若“桐不华”,便“岁有大寒”;大暑后若“腐草不化为萤”,便“谷实鲜落”;寒露后若“菊无黄华”,便“土不稼穑”。这些世代归结出的规律给予人们的指引,其准确性似乎连如今的天气预报也难以做到。

古人尚能如此机智,今人有了气象卫星、超级计算机等工具的辅助,难道预报天气还做不到更准确?

确实如此。在气象科研领域倾注了一生心血的许健民院士曾很感慨地说,现在最重要、最难的是天气预报精度的提高。

“精度太重要了。我看郎平在天气预报节目里做了一个广告词,叫做打球容易赢球难,种地容易高产难。对我们气象卫星来讲,那就观测容易精准难,对天气预报来讲,预报容易落点难。我们做气象的人就希望未来预报,时间对、地点对、雨量对,但是这一条可能我们这一辈子都很难达到,我们这一代人都很难做到,但是我们会在这个道路上不断努力下去。”

原标题:天气预报到底有没有谱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蔡文清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