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什么老手艺感动年轻人?

2016-12-23 20:11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2016年12月23日讯,故宫文物修复师的做派都非常谦逊,修复的是国之瑰宝,态度却轻松日常。

作者:李峥嵘


zhyuyao6c28_b

最大的基本功

就是耐心

故宫文保科技部的环境是安静的。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一书的采访中,撰稿人绿妖印象最深的就是安静:采访钟表室的修复师王津时,除了说话声,就只有自鸣钟整点报时的钟鸣,其他的一切似乎安静得不存在;在采访裱画室的修复师徐建华时,工作室的另一角是一个年轻的男孩,一直在搓一张唐卡的褙纸,采访了两个半小时,他搓了两个半小时,身形不变,不疾不徐,旁若无人,仿佛消融在这平静的无限重复之中,时间已经不存在了,或者换了更加辽阔的坐标,以千年计算。

这里的人反复谈到的是磨性子,静下心,沉住气。

静心不妄动,专注身心合一,这既是一种手工艺,也是一种修行。

青铜器修复师王有亮刚来故宫工作的时候磨复制品,整天都在那里拿砂纸磨,最后磨得手指头连指纹都没有了,全都是茧。

裱画室的修复师杨泽华也讲到了磨刀训练,磨刀的过程就是磨性子,要不厌其烦地磨,磨完以后,用马蹄刀挑刮纸,宣纸一刀100张,一页页地挑,把纸上的小沙粒脏东西挑掉,挑完这100张,调个面儿,再把另一半一张一张挑干净。这个过程就是磨性子,让你坐得住静下心来。

摹画室的修复师沈伟来的第一年就跟师父学篆字,写篆字写了一年多,然后动刀。这石头又磨了一年多,就是为了磨性子。他说,他们在这里三十多年都没什么变化,只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不一样。

摹画室每天第一件事是磨墨。他们不用现成的墨汁,每天画完以后要洗砚台,当天磨当天用。磨墨不仅是制作墨汁,也是一个从生活状态进入创作状态的过程,一遍遍地研磨,不能太猛,也不能太轻,这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不管来的什么人,年轻人无论多么心高气傲、飞扬不羁,都会经历这么一个“磨性子”的过程。《我在故宫修文物》一书中写道,“磨性子”十年以上的修复师,气质跟刚来的人是不一样的,“走路的样子更沉稳自信,自信是熟悉了文物修复中的条条框框,接受了界限之后获得的自由,是千百次重复做一件事带来的具体的信心。手艺人的自信诚实而具体。手艺人的骄傲来自于具体的器物、具体的手感,这件文物我修过,我对得起它,我放心。”

修补文物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没有捷径。钟表三千个零件,必须从最底下开始,每个零件都严丝合缝;一件青铜器碎成100多个蚕豆大的碎片,一个位置不对就没法拼起来;而古字画修复揭画,有的要揭一个月两个月,必须时时刻刻地小心,急不得恼不得,每天趴在那里一点一点地揭;而临摹一幅画的周期是一年起,一个修复师一辈子也临摹不了几张成功的作品。

在这里,最大的基本功就是耐心。在枯燥无味、平淡的过程中展现技艺。例如修复魔术钟,王津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一点点琢磨,“越急越不转”。

手工艺是时间的艺术。

修复师的世界安静而诚实。

日复一日修缮文物擦亮器具,他们的内心也被日复一日地擦亮。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