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讯,今天是西方的平安夜,恰巧又赶上周末,您准备怎么过呢?

在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化的城市里,人们渐渐习惯了中西合璧的现象,对于不少朋友来说,这一天去教堂看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今天芝麻君(ID:zhimajiangnews)就和您聊聊北京的那些著名教堂。
01 享誉中外的新教教堂

北京的教堂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教堂,至今北京还在使用的天主教教堂一共有17座,新教进入中国的时间较天主教晚一些。
嘉庆十二年(180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中国第一份报纸也是他创办的)进入中国,成为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清道光十年(1830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来到中国,正式开启了新教在中国的传播。
同治九年(1870年),美国卫理工会用庚子赔款创建了亚斯立堂(为纪念教会创始人 Asbury而得名),又名崇文门教堂。
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将领冯玉祥是一名基督徒,1924年2月,他和续弦李德全结婚时,就邀请了亚斯立堂的牧师当其证婚人。(八个月后,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

冯玉祥和李德全
这座教堂就位于崇文区后沟胡同,同仁医院东楼的后面,是北京目前最古老的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一所涉外的教堂,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曾经接待过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克林顿 ,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乔治凯瑞博士 ; 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牧师也曾经多次来访。每个主日都有外国使馆的官员、国外信徒来此做礼拜,经常有国际教会间的交流活动。

老布什在亚斯立堂
02 小布什到访的教堂

现在位于地安门东大街东板桥街10号的北京基督教会宽街教堂,最初也是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的8个教堂中的一座。前些年北京兴建平安大道时,教堂从宽街迁到了吉祥胡同,目前它是北京地方教会的聚会场所。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还携家人来到这里参加了主日礼拜。


小布什在宽街教堂
03 北京最适合办婚礼的教堂

海淀堂,前称海淀中华基督教会,原是北京公理会所属的一个福音布道所。1922年由燕京神学院毕业的祁国栋先生任传教士工作。1927年成立董事会,设董事12人。
由于信徒逐日增多,在众信徒和董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在1933年募款4600余银元,建成了现在的大礼拜堂。
海淀教会除了传福音外,还举办了一些福利事业,例如,1929年创办了培元小学,1942年又增设初中部。1932年与燕京大学妇孺救济会联合开设培元、培德、培善三个挑花厂,安置无业女工200余人。同时设立养老院和妇产医院为海淀居民免费服务。
2003年非典之后,海淀堂搬入图书城临时会所,2005年开始建设我们现在看到的新堂。教堂的建筑装修非常现代,被称为北京最美的教堂之一,也是年轻人经常去的一个教堂,每年都有大量新人在这里举办仪式,因此也被誉为北京最适合举办婚礼的教堂。

2015年8月30日,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里举办了“爱之约”集体婚礼,共有70对夫妻参加。他们当中既有刚步入婚姻的新婚夫妻,也有携手走过五十多年的老夫妻,以及经历过大病的患难夫妻……在众人的见证和祝福中,他们彼此立下了婚姻的誓约。

04 北京最古老的教堂

北京天主教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大都时期,来自欧洲的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修士孟高维诺于1294年在北京修建了第一所天主教堂,此后,天主教得到元朝皇帝的宽容,在北京建立了许多教堂。
现在位于门头沟区的后桑峪村教堂就是元代所建,被称为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教堂。

北京的桑峪村位于京西门头沟区潭柘寺镇,与灵水村(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曾在此录制)毗邻相望。
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有两个法国传教士来到北京,他们没有流连于繁华热闹的都市中, 而是来到桑峪村,找了一间废弃的房屋住了下来,一边给当地人治病,一边传教。之后,他们在这个小山村里以几间民房为基础修建了一座小的天主教堂,也因此桑峪村因信仰不同开始分村而治,即前桑峪和后桑峪。天主教堂就在后桑峪。
到了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后桑峪村教堂第一次翻修扩建。在抗日战争时期,后桑峪村教堂被日军烧毁。1988年被再次翻修,成为今天我们眼中所见到的样子。
这是从村后山梁上俯瞰的画面:

远远望去,天主教堂在桑峪村的大环境里显得有些突兀,但也颇为肃穆。教堂每年都有几次大型的活动,尤其是圣诞节之日,甚至有许多记者在此报道和录制当时的场景。
05 第一座正规的天主教堂

目前,北京城内属于北京教区的天主教堂一共有八座,在这些教堂中比较有名的是人们常常提到的“四大教堂”,因为它们在地理位置上恰好处于北京的东南西北,因此也被以方位命名为东堂(王府井教堂)、西堂(西直门教堂)、南堂(宣武门教堂)、北堂(西什库教堂)。
其中的南堂,是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宣武门内兴建的天主教堂。南堂坐北朝南,最初名为“无玷始胎圣母堂”,因在堂内讲经台后面的墙壁上挂着一副名为“圣母无染原罪像”的巨幅油画,所以天主教会后来又把它称为“圣母无染原罪堂”。

利玛窦塑像
清顺治七年(1650年),时任钦天监监正的德国人汤若望,在原教堂旧址重建,使之成为北京城内的第一大教堂,也是清代北京耶稣会人士的活动中心。顺治帝曾二十四次亲临南堂,并赐匾“通微佳境”。汤若望建成的南堂设施齐全,除了一般的宗教建筑之外还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等科学设施,为西方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南堂位于宣武门路口东北角,被认为是北京城内最古老的教堂、第一座正规的天主教堂。现在的南堂还是北京天主教爱国会所在地。
06 北京市民最熟悉的教堂

之所以被称为市民最熟悉的教堂,是因为它位于繁华的王府井步行街。王府井天主教堂(东堂)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 年),原本是顺治皇帝赐给当时两位外国神父的宅院。后来两人在宅院前的空地上修建了一座小教堂,这就是东堂的前身。
由于地震和战乱等原因,东堂曾多次被毁,1904 年被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教堂的建筑形式皆仿照西方教堂的建筑风格,即以罗马式、哥特式为主,只是朝向上仍然延续了中国“坐北朝南为尊”的习惯,比如上面提到的南堂。但东堂是个例外,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这座教堂也是坐东朝西。

东堂是天主教会在北京修建的第二座教堂,著名传教士汤若望晚年曾住在东堂,而南怀仁、郎世宁等传教士也都曾在东堂执役,现在东堂内还保存有郎世宁绘制的多幅极其珍贵的圣像图。1980 年经再次翻修后东堂重新开堂,成为王府井地区很具特色的一处人文景观。
今天,这里还是音乐大咖的聚集地,常常有一些音乐会在此举办。例如,2014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王府井教堂音乐会,李云迪也在演出之列;今年十月份这里又迎来管风琴鬼才卡梅伦·卡彭特。

07 北京最大的教堂

位于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的西什库教堂,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当时两位法国天主教教士洪若、刘应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疾病,因而获赐皇城西安门内蚕池口一代的一块地皮,两人在此建立了教堂,这就是今天西什库教堂的前身,名为救世堂。又因其位于中海西畔的蚕池口,所以俗称蚕池口教堂。教堂落成时,康熙皇帝还亲笔撰书“万有真原”匾额赐赠。
清朝中期,民间反对天主教的势力与天主教会不断发生摩擦,清政府于道光七年查封了蚕池口教堂,并没收了全部教产。
光绪十三年(1887 年) 扩修西苑,慈禧太后认为邻近的教堂建筑物太高,可以俯视禁苑,十分不便,就命总理衙门与法国传教士迁移,之后拨银45万两,在西什库易地而建,建成后即作为天主教在北京的总堂。教堂在1900 年翻修时加高一层,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北堂。
北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券入口及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它端庄绮丽的风姿,主入口两侧的圣者雕像更是北京各教堂中绝无仅有的。教堂左右两侧还各有一个中式四角攒尖黄色琉璃瓦顶亭子,亭内是乾隆亲笔题写的石碑,被认为是中西合璧的典范。

西什库教堂也成为众多旅游爱好者、摄影者的必达之地,不过目前正在修缮中。
08 内部最美的教堂

西堂,位于西直门内大街南侧,最初名为七苦圣母堂, 由意大利传教士德理格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 年)。德理格神父于康熙年间来华,曾受命在宫内向各皇子教授西学,学生中就有后来的雍正皇帝——当时的雍亲王。所以雍正皇帝继位后,德理格神父特获准在京城内置地建教堂。
1900年6月15日因义和团掀起的反洋、反教运动,教堂受到破坏,1912年由仁爱会修女博朗西耶氏筹资恢复原貌,改名圣母圣衣堂。今日我们所看到的西堂是2008年再次翻修后的成果。
虽然西堂是北京东、南、西、北四大教堂中规模最小的一座,从外表看它也是最显残旧的一座,但其内部却有着精美的柱子和华美的画饰。


每年的圣诞夜,这里都会聚集很多人,尤其是一些高校的大学生,纷纷来这里感受纯正的圣诞气氛。
除了这些教堂,北京还有缸瓦市堂、珠市口堂、南岗子天主教堂、东交民巷天主堂等等。这些教堂不仅是宗教的象征,也是建筑的典范,历经多年,它们渐渐和北京城融为了一体。那些高高耸立的十字架,见证着历史,也记录着当下,它们的存在不仅为北京这座古都增添了一抹异国风情的韵味,也是告诉我们,它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承担的使命。而那些如织的游人、相拥的爱人、平安夜教堂的盛况,更是在这个时代书写着教堂新的历史。
来源:麻团儿 芝麻匠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