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为什么“每逢佳节胖三斤”? 努力做最后一个动筷子的人

2016-12-30 12:00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眼看又是元旦,我这两天称了体重,发现数字微微上扬。想到再过一个月就是春节了,不禁内心一阵惶恐。我开始深深的担忧来年体重将受到节日美食影响,再创新高。

作者 欧罗巴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逢年过节总免不了家庭团聚,朋友聚会 阎彤/摄

“我终于找到了一种不节食、不吃药、不抽脂、不运动的减肥方法。”

眼看又是元旦,我这两天称了体重,发现数字微微上扬。想到再过一个月就是春节了,不禁内心一阵惶恐。我开始深深的担忧来年体重将受到节日美食影响,再创新高。于是,我开始警惕的上网搜寻有关减肥的科普读物,发现了一本有趣的英文书《盲目的吃:为什么我们比想象中吃的更多》(Mindless Eating: Why we eat more than we think)。其中,书里花了一整个篇章特别解释了为什么节日的时候人总是吃的特别多。终于让我找了“每逢佳节胖三斤”的背后原因。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逢年过节总免不了家庭团聚,朋友聚会,而大部分聚会又都离不开吃。我们相信自己在节日美食的诱惑下,吃下了更多的热量。但或许你并没有意识到,家人和朋友不仅影响着我们对食物的选择,还会增大我们的饭量,延长我们的用餐时间。美国心理学家DeCastro甚至说饭量和人数的关系,可以用数学准确计算。他们做了一项实验,得到了以下数据,当两个人吃感恩节大餐时,平均每人会比平时独自吃饭多吃35%;当四个人一起吃饭时,平均每人会多吃75%;如果聚餐人数达到七人以上,几乎每人都要比平时多吃将近一倍(96%)的食物热量。这是一个在西餐分餐制下的测试,结果已经足够吓人。考虑到中国是合餐制,另外我们总想多点或者多做一些菜,营造“年年有余”的效果,那么在很可能会得出更惊人的数字。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几种解释,首先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很开心,为了延续这种快乐的时光,人们会不自觉的延长就餐时间。中国人讲“酒逢知己千杯少”,事实上碰到好友,饭也会多吃几碗。此外,一大桌人坐在一起,我们通常不忍心看着有人独自消灭餐盘中的食物,有时候即便已经吃得很饱了,也总会不自觉的陪着再吃上一两口。

为了应对“人越多,饭量越大”这个棘手的节日问题。我想到了一些紧急应对措施,比如努力做最后一个动筷子的人,这样会无形中缩短吃饭的总时长。不要着急把盘子里的东西吃完,给别人一种还在吃的感觉,免得被劝饭。另外,当人们一起吃饭时,会彼此影响进食节奏,那么可以尽量选择和吃得少、吃得慢的人坐在一起。此外,朋友聚会可以适当缩小规模,还有就是多聊天、少吃饭。

但以上紧急措施只能尽量减少节日对体重的负面影响,考虑到节后要系统性的调整体重,我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终于我找到了一种不刻意节食,不吃药,不特别运动的有效方法。而这个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别吃太饱“。

每一个想减肥的人以及追求健康生活的人,都听说过‘八分饱‘这个概念。但到底什么是八分饱,很少有人说的清楚。我听过好几种解释。比如,有人说吃到刚好觉得不饿的时候就是八分饱。我试了试,觉得这个“刚好不饿”的感觉,实在很难拿捏。也有人说,如果到了下一餐的时间觉得饿了,那么上一餐就是八分饱。为了这种找到感觉,我又特意尝试了好几天。结果不是饿得太早,下一就是迟迟没有饥饿感。好不容易在饭点儿饿了,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想不起来前一顿到底吃了多少。

几天的自我实验过后,我终于意识到与其通过胃和大脑的信息努力寻找八分饱的感觉,不如去找一套八分大小的盘子和碗。

我的这个决定也找到了实验的佐证。有研究发现,在自助餐厅,人们的饭量和餐具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随机发给参加实验者正常或者双倍大小的碗和勺子,让他们在冷饮店中吃不限量的冰淇凌。结果发现拿到大勺子和大碗的人比其他人平均多吃了57%的冰淇凌。这个是实验告诉我们,大号餐具是控制食量的头号公敌,但即便我们知道了这点,却并不能真的改变结果。因为心里学家又做了另一个实验,他们邀请了一批美国大学生,还专门给实验者上了一堂关于餐具影响饭量的讲座,用各种例子来说明同样分量的食物或饮料在大个容器中会显得更少。但在讲座结束的6周之后,同一批学生被邀请一同观看美国超级碗橄榄球比赛。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一组人可以从一个大容器中取零食,另一组则要从几个小容器中取零食。比赛过后发现,从大容器中取零食的一组人比另一组还是多吃了59%的零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知道是没有用的,行动起来,真正还换个盘子,才有可能发生改变。

有人粗略统计过,一个人平均每天要为了吃做200多次选择。早上一睁眼我们就开始思考,吃不吃早饭?吃些什么?咖啡要不要加牛奶和糖?鸡蛋是全熟还是半熟?……这些关于食物的决定,最终影响了我们的身形和健康。我们不需要对每一次决定都太过纠结,但对于吃这件大事儿,却永远值得科学的对待。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