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公道

烂片理应配差评 “恶意”出现还在于供给侧有问题?

2016-12-29 20:39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日报公道

最近,关于电影的争论热闹得很,舆论热点一个接一个。继《长城》片方怒怼影评人,王家卫称“我喜欢”《摆渡人》引来小鲜肉小鲜花竞相转发被喷之后,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国电影报》、CCTV6“中国电影报道”栏目相继发出“讨伐文”,批评豆瓣、猫眼电影评分不客观——“个别大V、公众号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

《摆渡人》海报

带有官方背景的消息一出,广大影评人与热爱电影的观众立马觉得受到“一万点伤害”。目前,人民日报评论部发文《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说态度“以此为准”,《中国电影报》登出王家卫、张嘉佳的回应:夸或者骂是观众的态度也是观众的自由。

“真理越辩越明”,种种争论所聚焦的,无疑是“电影批评”的问题。在被称为电影“黄金时代”的今天,看电影、评电影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人人都有麦克风,也人人都有批评权。电影评分,某种程度上反映着电影好坏。评分高时,自然“你好我好大好好”;可当评分太低,“锅”谁背?

是观众恶评或者平台搞鬼么?评分虽由观众直接作出,但这其实是创作者和批评者共同完成的。创作者先给作品,批评者再打分,仅因评分低就去怀疑有恶评,只怕过于片面。

回望今年的电影市场,《湄公河行动》引得观众甘当“自来水”,《驴得水》没有“流量担当”和过分营销,凭口碑也能走红,这恰恰说明,公众口碑这套评价系统并没有那么跑偏。俗话说,“说有易,说无难”,要说恶意评分者有那么几个,或许没人反对。但问题的关键是,在电影评论中,恶评是主流么?甚至已经严重到“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的程度?

《湄公河行动》海报

考虑到中国巨大的观众基数,资本的力量再大,也不可能“收买”绝大部分打分者;“撞库”“肉鸡”等黑客手段再厉害,也不大可能“黑”出去评分平台的“半壁江山”。恶评者绝非主流——这是我们可以、也应该相信的底线。

当前国内电影总体评分不高的主要原因很明显——烂片太多!或者说,影片质量还达不到观众期待。舆论场上,确有很多深爱电影的人。他们以排除烂片和推荐好片为己任,每每看到好的国产电影便激动不已、大感欣慰。可当看到烂片时,或许就会痛心疾首,怀着“哀其不争,怒其不幸”之感给出“一星”。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