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黄尧:牛鼻子“之父

2017-01-12 12:09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漫画报刊中,经常出现一位圆头、圆脑、圆鼻头的漫画人物,名叫“牛鼻子”。这位憨厚可爱的漫画人物与其“生父”漫画家黄尧十分相像。

作者:郑化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黄尧在马来西亚画“牛鼻子”时的留影

黄尧的“牛鼻子”画册

黄尧的“牛鼻子”画册

据了解,黄尧在设计这一人物形象时,常在大街上搜寻面孔,在未能如愿后,他偶尔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比较有趣。在做了几个鬼脸之后他以自己为模特创作出了“牛鼻子”漫画人物造型。

“牛鼻子”是典型的中国式绅士,长袍、黑褂、大圆脸。耳、眼、鼻子并排成五个小圆圈,笔画少到不可再少的地步。

“牛鼻子”四根头发。高兴时,他的头发就会飘起来;生气时,头发就直立起来;紧张时,头发便发抖;伤心时,头发就会垂下来。如此这般用头发辅助抒发牛鼻子的情感,格外直观。

这位牛鼻子的“父亲”黄尧,1917年生于上海。1933年,16岁的他开始在上海最大的报馆之一《新闻报》馆从事时评专栏的编辑工作。1934年5月,17岁的他创造出了这个漫画人物,并在《新闻报》上陆续刊登。随后,黄尧创立“牛鼻子社”并以该社名义陆续出版《牛鼻子》九集系列画册。

“牛鼻子”的出场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黄尧也因此成名,并开始参与上海漫画界的各类活动。1936年,黄尧作为组委会成员之一,参与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迅速与其他漫画家一起组建“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并辗转宁波、南京、汉口和重庆,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进行抗战漫画宣传工作。他笔下的“牛鼻子”,此刻也由一位憨厚的市民,化身为了一个怒不可遏的抗敌战士。

在重庆期间,黄尧还创建“民间出版社”陆续出版《小国民》期刊和《民族的吼声》、《亚洲在漫画中》、《欧洲在漫画中》、《一个中国兵》、《好男儿》、《好将军》等十余本漫画册。这些画册的漫画主角全是“牛鼻子”。

除此之外,他还不断举办个人漫画展览。1942年至1944年,他辗转贵阳和桂林从事抗战漫画宣传。这期间他又绘制了《漫画贵阳》、《漫画桂林》、《漫画重庆》和《战争中的中国人》等漫画书籍出版。这些画册的漫画主角仍是“牛鼻子”。

纵观黄尧的漫画艺术,“牛鼻子”的造型和以牛鼻子为主角的连环漫画是其艺术的主干和灵魂。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牛鼻子”诞生在叶浅予1927年创作的“王先生”之后的1934年,但又是在1935年张乐平创作的“三毛”之前。这三位虚构的漫画人物并列为当时中国漫画界的三大漫画“明星”。

“牛鼻子”与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张乐平的“三毛”除了在外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之外,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牛鼻子”的身份可以千变万化,忽而成为孙悟空、忽而成为七品芝麻官,忽而成为美人鱼,忽而成为苗家姑娘,忽而成为武松,甚至还能变成日本武士,可以说“牛鼻子”是一位多面演员。

固定一个漫画人物造型,来演绎众多不同的社会角色,造型相同,服饰任意发挥,这在中国虚构漫画人物中还是惟一的。

为扩大“牛鼻子”的知名度,黄尧还专门撰写出版了美术教材《牛鼻子十讲》。大凡从上世纪30年代过来的上海报刊读者们,看到“牛鼻子”,就会想到他的“父亲”黄尧。同样,只要想到黄尧,就会想起他创造的“牛鼻子”。

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他赴越南担任海防市侨民银公司经理,一年后到香港、泰国、新加波进行短暂停留,1956年定居马来西亚首都吉隆波。在马来西亚,黄尧从事成人教育和图书馆建设工作。这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国画和书法艺术的研究方面,还创造了“文字画”来弘扬中国书画艺术。他还在马来西亚多地举办了一系列个人书画展览。1987年,70岁的黄尧病逝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

“黄尧与牛鼻子”这对儿“好父子”,会永远活在民族的记忆里。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