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敦煌壁画的色彩从何而来 到底是怎么个临摹法?

2017-01-19 12:00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2016年,敦煌学者赵声良先生应深圳越众影像馆之邀请,做了“流落美国的敦煌旧照片”的专题讲座。在与听众问答互动阶段,他也就有关敦煌壁画临摹、欣赏等方面问题做了解答。本文根据速记整理,并请赵先生审阅。

作者 赵声良(敦煌研究院副院长)


在敦煌壁画上要找黄色的颜料很难,因为黄色是最容易褪色的,也许就是植物性颜料。

敦煌壁画的临摹,到底是怎么个临摹法?

壁画的临摹最早有张大千,到后来有很多人去临摹壁画,用的材料各不一样。张大千几种材料都用过,绢、纸、布,特别是对大幅的画面,张大千是有准备的。因为普通的纸也没有那么大,考虑到很多因素,壁画用的颜料比较厚重,纸太薄了托不住。他用布,他专门从青海请了几个喇嘛帮他做这个工作,青海的喇嘛会制作唐卡。你们要是有机会到四川博物馆去看张大千临摹的展览,张大千用好几匹布缝成画布,接缝的地方基本看不出来,那个工艺做得很好,青海的喇嘛做唐卡有经验。张大千采取的办法是想复原,很多颜色都变黑了,不好看了。张大千复原成他想象的唐朝那个样子。

常书鸿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时候,他们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敦煌的壁画临摹下来,拿去对外展览,因为墙壁搬不动,临摹就实忠于墙壁的样子,我们要原样拿过去,让这批临摹品具有学术价值。当时很多学者也是这样评价他的,1951年在北京展览的时候,当时的历史学家如郑振铎先生说这批临摹作品是真实地表现了敦煌壁画的,可以直接用作历史考古研究的。当时常书鸿他们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做的,做客观临摹,现在看到的那个地方变色了,我就画成变色的,原本原样地展示出来。因为他们看张大千临摹的东西主观性比较强,这样会给人误导,可能唐朝的人不是那样的,是他自己想象的。

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后,他们逐渐探索出一套办法,分三个层次来做临摹,最基本的是做客观临摹。第二个层次做一个整理临摹,因为壁画毕竟比较破烂,有些很残破了,这些墙壁的裂缝要不要临摹出来?因为客观临摹是见到什么就临摹什么,见到裂缝就临摹一个裂缝出来。既然我们要把敦煌艺术介绍给普通的观众,这个裂缝就没有必要,所以要整理一下,有一些残破的线条不全的,画家要把那个线条补出来。但是那个颜色已经变黑了,我们也不知道过去是什么颜色,我们不用复原,还是照着原色画,就是把局部的整理清楚。这样的话,观众去看就会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画面画的是一个人,一个乐器或者什么东西。因为有些人即使到洞窟里面看原壁也不一定能看明白。第三个层次是复原临摹,我们要求复原临摹是要有依据的。

当年段文杰先生临摹《都督夫人供养图》这幅画,就是复原临摹。段先生花了两年的时间来画。他做了很多研究,因为墙壁上很多东西没有了,他要研究唐朝人穿的衣服是什么样的,头发是怎么扎的,装饰的那些东西是什么样的。一个是要调查,在敦煌壁画当中同样一个时代其他洞窟也许有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壁画,你要去调查它。另外你要调查历史文献里面的记载。所以段先生把这幅画临摹完了还写了两篇论文,关于唐朝的服饰问题。这两篇论文可以说是不朽的论文,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研究服饰还得要参考他的。因为他对洞窟太熟悉了,同时又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

我们现在的人学习敦煌壁画,当然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你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持原样,你自己觉得这个颜色好就上这个,这个无所谓。不管你用什么颜色,反正按照壁画的制作方法,跟我们通常说的工笔画、写意画的技法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大学里面教的工笔画的画法跟唐朝壁画是两回事,宋朝以后的大部分画家已经不懂得唐朝的画家怎么画画了。因为这些矿物质颜料这样堆起来的话用国画的办法没办法画,它的颜色很厚重的,这里有一个技法的问题。

欣赏篇

人物画与色彩是最大的亮点

敦煌壁画是佛教艺术,有一点佛教的常识,或者有一点历史的知识是有助于我们理解敦煌壁画的。但是也不必想得太深奥,我们主要是从艺术角度来看待敦煌壁画,来看它对人物形象的处理,对色彩的处理。

传统的中国画,我们会觉得山水比较好,还有花鸟,然后才是人物。我们明清以来传统的绘画中人物画都不怎么样,但是敦煌主要的是人物,所以敦煌的人物画是一个亮点,唐朝画人物画得非常好。唐朝一个画家如果不会画人物,他在画界是待不住的。那个时候主要是画人,后来逐渐欣赏山水画,欣赏花鸟画,人物画逐渐不受重视。唐朝的这个传统就逐渐失传了。而敦煌从绘画的角度,是从人物画中体现了中国的精神。

另外从色彩上看,宋元以后对绘画的颜色不太重视了,水墨为上,墨分五色,既然墨分五色,其他颜色不需要了。我以前也曾经学过山水画,当时我的老师告诉我你只要用两种颜色就可以了,一个花青,一个赭石,一个冷色调,一个暖色调,所以我也不会用颜色。

后来发现敦煌壁画这么丰富的颜色。我们要从敦煌壁画体会中国在唐朝,或者更早的时候,我们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对色彩的表现。也许我们会觉得人物穿的衣服花花绿绿的,如果欧洲人表现的话红色就不能全部是红色,总是要有点立体感,根据光的感觉,有的从黑色到深红色,到浅红色,到比较亮的,甚至偏黄色的。但中国人就这样,一块颜色就上去了。那些大的经变画,就是那么多丰富的颜色集中在一起。

我们过去学水墨画老觉得颜色多了之后会很俗气,俗气这个词是文人喜欢用的,看人不顺眼就说太俗气,怎么才叫俗气呢?其实大红大绿的东西也可以做得很高雅。如果我们了解日本的绘画,他有一个路子就是特别豪华,颜色特别鲜艳,你会感觉到很华贵的感觉。中国曾经是这样的,唐朝就是这样很华贵的例子。

我们的艺术如何表现这样一种很华丽而不俗气,很高档的感觉,从敦煌壁画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的。

敦煌壁画的色彩,究竟从哪里而来?

古代的壁画基本上用矿物颜料,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要画画能找什么?一个是矿物颜料,一个是植物性颜料。为什么敦煌壁画上土红那么多呢?到农村大片地方全是红土。我跟画家们一起画画时,他说你还用买颜料,跟我去挖上一大筐来,然后用水泡了,沉淀以后把最细的过滤出来,调一点胶就可以画了。壁画就是这么画的,就地取材。另外一种就是植物性颜料,比如藤黄。我想在古代的壁画当中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都用的。

为什么老看到古代的矿物颜料,没有看到植物性颜料呢?因为后者画上去后,过一段时间颜色就褪掉了。
在敦煌壁画上我们要找黄色的颜料很难,因为黄色是最容易褪色的,也许就是植物性颜料。

在敦煌壁画中矿物质颜料我们看到石青、石绿很漂亮,不变。这些颜料是不是从中亚传过来的呢?有部分可能是,但是不可能全部从外国进口,成本太高了吧。我们发现在敦煌,在新疆的壁画当中,从中亚传过来的颜料就多一点,从内地过来的就少一点,因为地理优势。我们看北魏的时候,石青、石绿的颜色特别多,特别是石青里面包含青金石的颜料,从北魏到隋朝,青金石颜料漂亮极了,敦煌洞窟里面,青金石的那种会发光,有荧光的,就是青金石含量很高的。青金石在古代也挺贵的,但是他信仰佛教,就愿意把金钱抛掷在这上面。

而有的颜料我想是从外地来。有的人研究过青金石颜料,主要是阿富汗、伊朗那边产,巴米扬的壁画上,那个青金石漂亮极了。到印度几乎看不到这个颜色,印度人没有用它。印度人用的颜色跟我们不一样,也是就地取材。我们在新疆、敦煌还可以看到,在内地青金石颜料基本看不到,所以我想这部分是从那边进口的。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