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科技

创造食物:未来也许可以吃上3D打印的昆虫饼干

2017-01-20 12:00 编辑:TF006 来源:北京晚报

逢年过节通常是食品行业的旺季。电视、网络上会有一波零食广告的高峰,而餐馆店家会开始卖力促销年夜饭。过去一年,你吃过哪些新口味的零食或者难以忘怀的新菜色?比如食堂大师傅的创意黑暗料理,又或者喝一小口就三天忘不掉的怪味饮料?

作者 欧罗巴


对于食物,我们从来不缺乏拼命折腾的精神。贾府家宴里那道先用鸡油炸,后拿鸡汤煨,又用香油收、糟油拌,最后还要拿出来炒的茄鲞,把刘姥姥吃到惊呼佛祖,在凤姐口中却是稀松平常。可即便是见过大世面的凤姐,穿越到现代人的超市,也一定会理解货架上清爽黄瓜味的薯片、或者巧克力草莓夹心饼干,更不要说配料表上各种拗口的添加剂名称和以及复杂的加工工艺。如果你还想拉她到街上的高级馆子走走,那就找一家分子料理。然后轻描淡写的告诉她,那堆泡沫其实是海鲜,而桌子上飘渺的仙气都是因为干冰,大概凤姐也会惊呼“额滴个神”。

过去100多年,由于科技的进步,让世界的变化速度快的惊人,这其中也包括食物。 人工色素、香料,以及推陈出新的加工设备,让食品加工业繁荣发展。同时,新的厨房设备,比如微波炉、榨汁机,也改变了家庭餐桌上的食物样式。食物界的革命者已经不仅仅是厨师。令人有点意外的是,最近一个世纪以来食物领域划时代的革新,大多都是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杰作。最近一次他们联袂上演的厨房好戏,是分子料理。这是由物理学家尼古拉斯·柯蒂(Nicholas Kurti )和化学家艾维·蒂斯 (Hervé This )在 1988 年共同提出的理念。他们鼓励科学家和厨师共同合作,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把食材的味道、口感、质地、样貌完全打散,再重新“组合”成一道新菜。而艾维·蒂斯在食物领域的研究,不仅让他成了化学家中最懂吃的人,还因为出版了《分子美食:探索味道背后的科学》(Molecular Gastronomy: Exploring the Science of Flavor)的这本书,成为全球畅销书作家。

那么接下来我们还会吃点什么?环境学家认为我们可能需要开始吃虫子了。也许在一部分人看来,蚂蚱、蚕蛹、蝎子……本来就是日常零食,但在更多人眼中,这些活物多少还是有些倒胃口。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 种植、畜牧业资源日趋紧张,同时牲畜养殖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源,让一些人开始从环保的角度,很认真的考虑吃虫子。饲养同样重量的蟋蟀要比养牛节省90%以上的农地,而且与相同重量的红肉相比,昆虫不但含有同样多的蛋白质,还有更多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于是在最近一两年,即便是在昆虫接受度非常低的欧洲,也开始出现了含有蟋蟀成分的面粉,和意大利面。

纵然昆虫又有营养,又环保,但我们可能依然忘不了红烧肉的味道。面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也找到了解决方案——“试管肉”。它不是直接从动物身上直接取肉,而是透过生物工程培养动物的肌肉细胞。2013年科学家们已经成功用试管肉做出了汉堡包,据说味道还可以,但可惜标价33万美金的高价吓退了闻讯前来的“吃货” 。如果制造成本能大幅降低,倒是真有可能改变全球食物紧缺的问题。

除了这些新的食物来源,最新的制作技术也会改变食物的外观,比如3D打印。3D打印可以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快速打印出各种几何形状的三维物体。这项技术运动到食物上,甚至可以超越精湛的刀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雕刻造型。要知道刀功不仅能让食物物更加美观、精致,甚至还会影响食物的口感。

然后有人真的用含昆虫的面粉做原料,结合3D打印技术做出了一份造型精致的饼干。口感特别酥脆。

人口的持续增长也许会让地球缺少传统意义上的食物,好在人类对食物源源不绝的创造力和想象会让事情变得没那么糟。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