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同仁堂老牌匾史话:毁于文革 启功重题

2014-07-15 11:21 编辑:TF000 来源:网络

老字号同仁堂,经营中成草药、丸散膏丹,一直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货真价实、疗效显著”享誉海内外,深受人们好评。在人来人往的同仁堂前,驻足仰视“同仁堂”这历经沧桑的匾额,肃然起敬,仿佛聆听到那艰难与辉煌历史的诉说。

 

untitled

 

每年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同仁堂都会举办净匾仪式。新老员工踏上两米高的梯子,戴上白手套、用干净毛巾精心地擦拭着匾额。同仁堂人用心和双手传承和弘扬着同仁堂的荣光。

 

据史料载:1669年(清康熙八年)乐显扬创办同仁堂药室,确立其经营宗旨为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崇尚“仁德”精神。制药作坊及家祖居都在西打磨厂新开路。1702年 乐凤鸣把药铺迁至前门大栅栏路南,即悬挂出建药室时清代礼部侍郎孙岳颁所写白地黑字的匾额。此后他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序言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成为历代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和堂训,形成门楹,夺人眼目。同时,树立起“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1723年 清雍正元年,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之久,更为声名鹊起。就在同仁堂逐渐步入鼎盛的时候,为家道中兴操劳了一生的乐平泉突然西去,一个诺大的家业和走过两百多年沧桑的老字号,留给了继配夫人许叶芬。

1900年,大栅栏曾被大火焚毁。一个傍晚,大栅栏街商铺着火,火头扑向同仁堂铺面,眼看“同仁堂”匾额就要毁于一旦,当时留守店堂的一位张姓员工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救出匾额。一夜间,铺店化成了灰烬。许老夫人凭着高明的远见、知人善用、事必躬亲,筹措资金重修铺面,同仁堂劫后重生,匾额又重新挂在了堂前。同时,两旁又增加了清朝的刻勒郡王寿岂公题写的两块副匾,为草书所写,左为“琼藻新栽”,右为“灵兰秘授”。当时同仁堂在京城或者外地开设分店,所挂副匾都是拓印复制的,人们看副匾,就能区别是同仁堂老号与分号。当化成灰烬的同仁堂历经232年风风雨雨,老匾又重新挂起来的时候,大栅栏里所有商号的掌柜子、伙计们和京城的老少爷们儿对乐氏家族心悦诚服。

然而,1966年,悬挂了297年的老匾,这块见证过同仁堂历史、凝聚着同仁堂人情感与心血的匾额,却被斥为“四旧”,刀劈斧砸或付之一炬说法不一,但都在劫难逃,毁于“文革”之中。

1979年改革开放后,同仁堂又得新生,职工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同仁堂字号,所以就请文物鉴定家、国学大师、书画家启功先生重新书写“同仁堂”匾额,匾成黑地金字,悬挂至今。匾额在同仁堂老铺已挂35年,可它始终光洁如新。每年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同仁堂都会举办净匾仪式。新老员工踏上两米高的梯子,戴上白手套、用干净毛巾精心地擦拭着匾额。同仁堂人用心和双手传承和弘扬着同仁堂的荣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同仁堂重新创立了注册商标,并且把它作为堂徽,外形为圆形,象征着中药剂型的代表——“丸”。“同仁堂”三字仍采用启功先生手书的牌匾字体。字两旁是艺术化的“双龙”,龙体为草叶形,似龙似草,亦龙亦草,寓意为龙与中草药同是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传统文化代表。双龙头之间有一个圆圈,似如明珠,寓示同仁堂为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同仁堂制作的中药如同珍珠般宝贵。

“同仁堂”的匾额、副匾、堂徽——同仁堂人精神的写照,已经熠熠生辉345年,长盛不衰,中国民族药业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