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金鱼胡同三部曲:和平饭店品西餐 吉祥戏院看大戏 逛东安市场

2017-01-21 12:00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五十年代中期,我也就三四岁吧,家住雍和宫附近,可是我对东四、东单一代却很熟悉。直到上了小学,对东单的金鱼胡同更是情有独钟。什么原因呢?现在回想起来,跟父亲的单位有很大关系。父亲的单位是上海迁京的,坐落在如今的王府井教堂,八面槽附近。每逢节假日,爸爸都会带过来几张戏票、电影票,电影票多半是大华电影院的,如《铁道卫士》、《国庆十点钟》、《上海姑娘、《护士日记》,赵丹主演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聂耳》等等,而戏票多半是“吉祥剧院”的,看戏多半是姥姥带我去,看完后,有时去逛逛东安市场。鱼胡同的东口是和平饭店,西口是“吉祥剧院”,吉祥剧院的旁边,就是东安市场,所以我对金鱼胡同很熟悉。

作者:王琦


插图 王金辉

既然是三部曲,就从三部曲之一的“和平饭店”说起吧。

一 入“和平”,品西餐

和平饭店当初可谓高级饭店,一般平头百姓是进不去的,话说回来,平头百姓也不去,论吃饭,馋了,胡同口就有小饭铺,肉丝炒饼、葱油面、包子、馅饼,香得很,何必去那不实惠的地方!我去和平饭店,也不是一时烧包或一时高兴,原因是爸爸单位有位年轻工程师的婚礼在那举行。那天,我隐约记得,姥姥一大早就给我梳好两根辫子,每个辫子都用了两条丝带来扎,这样小辫梢上就由原来的四个花瓣变成了八个花瓣,这使爱美的我心花怒放;还有好事呐,妈妈从箱子里拿出一件散发着樟脑味的毛衣,嫩绿色的毛衣上缀着米黄色的花。毛衣在那时是稀罕物,我们平常都穿绒衣,这件毛衣买来后我只穿过一次。我喜出忘外的伸了伸袖子,看着身上的新衣心跳都加速了。收拾停当,爸爸带上我出发了,我们在北新桥上车,金鱼胡同下车,下车后没走几步就到了。

和平饭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台阶很高,爸爸要抱了我才能迈上去,再就是天花板的灯,那时北京的人家都是房顶上吊着一个电灯泡,看到这么多灯一齐点亮,真有点像到了水晶宫的感觉,新娘长什么样,举行了什么仪式,一点印象都没了。可是六十年过去,我对当时吃的东西却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真奇了怪了。比如,米饭平时都是就着菜吃的,可那婚宴上,雪白的米饭上都整齐地码放着血红的山楂糕;再就是一个个的小盘子,上面放一片薄薄的面包,面包上有一个黄橙橙的煎蛋,我在家从来都是吃煮鸡蛋或炒鸡蛋,对这种吃法颇感新鲜;饭后,长条餐桌上摆了很多小巧的点心,我对这倒不稀罕,一是吃饱了,二是爸爸下班回家,经常会从东安市场买一些类似的点心回来,放在饼干盒里,给我和姥姥吃。回家的路上,爸爸告诉我,我们刚才吃的是西餐。西餐是什么我不知道,总之就是很有新鲜感,这就是我第一次与和平饭店的接触。
后来,我也旧地重游过,但那份兴致、那份新奇,早已随风而逝了。

二 吉祥戏院看大戏

沿着和平饭店往西走,到金鱼胡同尽头处,就是大名鼎鼎的“吉祥戏院”。

戏院门脸不大,和现在动辄上亿元的豪华剧院没法比,但那名声,不但在当时,就是现如今穿透历史风云,历经繁败兴衰,那也是如雷贯耳,威震四方。1950年代中期,是吉祥剧院的鼎盛时期,五岁的我是见证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前面不是说了吗,我父亲工作单位在八面槽,每逢节假日发吉祥剧院的戏票,但发的少之又少,有时,是爸爸给我们买的。吉祥剧院的票最便宜也要两块钱,那时的两块钱折合今天是多少我说不清,不过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两块钱沉甸甸的分量吧。

每次去看戏,姥姥肯定给我穿上那件丝绸小花旗袍,脚上必是那双绣了花蝴蝶的小黑缎鞋(平时不让穿,其实让穿我也不爱穿,一点也不洋气),收拾停当,我们从胡同口乘13路,再倒6路就到了。路并不太远,而且那时的北京城有那么多人口呐,北新桥都冷冷清清的,过了东四才渐渐热闹起来,我们在金鱼胡同下车,沿胡同往里走,我小时候不会走路(姥姥说的),一般都是一蹦一跳,不一会就到了剧院门口。暮色苍茫中,剧院另有一番景象,还没到戏院门口,就听到响亮的锣鼓点,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一样,令人心情振奋。戏刚开始时,我都是兴奋的,不管出来个什么人物,大花脸也好,小媳妇也好(我把青衣和花旦统称小媳妇),我都很感兴趣,可开场十几分钟后,我就不想看了,特别是看到有的老太太穿着青不青灰不灰的袍子,头发上什么好看的东西都没有,只是箍了一圈像帽子又像布条的东西,一味地唱,唱什么我是一个字也听不懂,像极了鲁迅先生说的:好容易看到她拄着拐棍站将起来,满心欢喜地巴望她下台,没成想又坐了下去,没完没了,没完没了地唱起来,就那么咿咿呀呀也听不出什么调,但大人们倒是精神倍增,一阵高过一阵地鼓掌、喝彩,我当时真是纳闷,鼓哪门子掌呢?我只有在姥姥怀里折腾的份,姥姥也不得看,下狠心地说:“下次再也不带你来了!”但下次,她又给我穿上旗袍和绣花鞋带我来看戏。

只有一次例外,那是看《白蛇传》,单听这名字就有吸引力,姥姥一路上“梅大师,梅大师”地说着,我也不知道梅大师是谁,姥姥说:“名角啊!”

大幕拉开,有柳条在飘,有小桥,桥下有流水动,我一下就高兴起来。一会出来一个穿白衣的小媳妇,一会出来一个穿青衣的小媳妇。她俩坐在船上,有个老头划船,船好像真的动起来(其实不是船在动,是人在动,白娘子婀娜的身段太美了),接下来,水漫金山、盗仙草,一场比一场精彩,我似懂非懂,只觉得人美、景美、舞得美……回来的路上,姥姥告诉我白娘子是梅兰芳演的,青娘子是梅兰芳的儿子演的,我说:“青娘子怎么比白娘子高啊?”姥姥说:“儿子梅葆玖就是长得高啊。再说,白娘子的裙子厚,就显矮;青娘子有武打戏,穿得单些,就显高。”那天晚上,姥姥还讲了些别的什么,但我能记得的,也就这些了。后来,姥姥又带我去看了梅大师的《宇宙锋》,我对梅兰芳的印象就深了起来。现在能回忆起来的,还有《四郎探母》、马连良的《红鬃烈马》。杜近芳、叶盛兰演的戏我也看过,但戏名都忘了。张君秋主演的《望江亭》我还记得。望江亭畔,风景如画,张君秋演的谭记儿扮相俊美。

那时的吉祥剧院真是一个端庄华贵的大美人,名角荟萃,大腕云集,说不出的高雅高贵。在老北京人的记忆中,那是不可复制的,是京城文化桂冠上的一颗夜明珠,璀璨夺目,永放光芒。

三 东安市场——小孩眼中的万花筒

说起逛东安市场,还是跟看戏有关系。如果我们看的是下午两点的午场戏,姥姥肯定带我去东安市场,原因有二,一是出了戏院大门,往左一拐就到了;二是姥姥疼我,她老人家准知道,如果不去,我肯定是要折腾一番的。

说到东安市场,我更不会走道儿,每回都是连蹦带跳进去的。那真是名副其实的市场,永远热热闹脑、永远熙熙攘攘,用今天一句时髦话来讲:购物天堂。小孩哪有不馋的,进门先奔卖吃食的铺子去。在我的印象里,市场里卖吃的有两大类,一是卖饭的,我对这类兴趣不大;另一类是卖零食的,我对这类兴趣超大:晶莹剔透的果脯,小巧玲珑的糕点,糕点包上,还衬有一张鲜艳的红纸,红纸上有黑色的毛笔字,写着店铺字号什么的。我最感兴趣的是一种糖,叫什么名字我忘了,那是一块快扁圆柱形状,红、黄、绿、紫五颜六色,圆柱体的顶面和底面都绘有各种秀丽精巧的图案,至今我还记得那菊花、兰草、月季、红梅,唯妙唯俏,生动有趣。另外,盛在玻璃瓶中的“酸三色”对孩童来说,诱惑力也是蛮大的,我每每缠着姥姥要买,不单单为了吃,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是什么心情呢?叫“拥有”或“占有”吧。那三种颜色是红黄绿,红的像红宝玉,绿的像绿宝石,黄的像水晶。其实不就是三种颜色吗,但在孩子的眼里,那是一个唯美的世界,是一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除了卖吃的小摊,我最喜爱的就是“小人书摊”。说起来也有趣,逛来逛去,总想买的还是《红楼梦》连环画册,其中林黛玉的婀娜、薛宝钗的端庄,是我童年抹不去的记忆。只有一次我挑了一本《天仙配》,那画面太精致了,当七仙女下凡路上渴了,董永为她去山里采野果,回来时手里托着几颗枣和两只梨,又精巧,又逼真,不要说吃,就看着也觉得清凉生津。那时的文化怎么那么美好呢?不多说了,说多了就跑题了。

姥姥最爱的则是在卖布的小铺子里转,记得姥姥最喜欢买的是“泡泡纱”(那时可是女孩子们的最爱,时髦得很呐!),买了给我做裙子,谁让我是姥姥的最爱呢!姥姥一般都爱挑粉红或浅粉,粉红色上面配有浅蓝、米黄、橙色、淡绿的气球,浅粉色则配有深红、酒红、大大小小的花,在一个女孩子眼里,那简直是美极了,炫极了,恨不得当晚做好第二天穿上。

那时,东安市场的售货员给我的印象也极深,穿着很家常,布衣布裤,带着套袖,表情却很和善,跟姥姥打招呼,大娘长大娘短的。她们扯好布料,总是用一张薄牛皮纸平平整整包好,再用细细的纸绳捆了,递到姥姥手上。她们那种和蔼、随和,跟今天的售货员不一样。今天你去大饭店和商厦,接待人员态度也很好,彬彬有礼,但那不是一回事,那时的售货员,男的风趣、女的漂亮(用漂亮也不确切,应该说“健康”),红扑扑的脸像红苹果,又黑又粗的辫子,大眼睛忽闪忽闪,穿的布衣多一半还是大襟的,但那柔和好听的声音,甜美爽朗的笑声,好像街坊邻居大姐,那接地气的美好身姿,永远定格在我孩童的记忆中。

总之,是回不去了,一切全凭回忆吧!不知道能否有一天,能得一款五十年代的纪录片看看,里面没有华丽的色彩:和平饭店的老门脸;夕阳中,吉祥剧院高亢的锣鼓和美妙的倩影;东安市场里涌动的人流,人们个个喜笑颜开,衣着朴素,向前走着,挤着,脸上充满好奇,心中满怀热望,信心十足、朝气勃勃,急匆匆、兴冲冲,奔走在新生活的潮流中。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