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南锣鼓巷“自救”:主动瘦身2月面貌一新 告别低端消费恶性循环

2017-02-09 10:47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2月9日讯,都说“每逢佳节胖三斤”,这个丁酉鸡年春节,南锣鼓巷不但没胖,还瘦了。在历时近2个月的封街改造,将商铺总量从235家减少到154家后,南锣鼓巷迎来了“瘦身”后的首个春节。

作为北京市最知名的文化商业街区之一,南锣鼓巷曾数次整改,但每次整改后,又变本加厉的反弹。

“人还是那么多,挤得慌,但是店铺确实少了,街道也干净了,原来那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少了很多。”南锣老居民阿龙告诉北京晚报记者,南锣确实变了。

听了阿龙的评价,南锣鼓巷商会会长徐岩长舒一口气,他最担心的就是南锣没变化:“南锣再不变真不行了,变是自救,不变真的就没救了。”

一进南口就是民俗馆

“初二初三那两天,人挨着人,这几天,人已经少多了,很多人听说南锣变了,慕名而来。”阿龙站在南锣鼓巷南口,这里紧挨着平安大街和南锣鼓巷地铁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很多都是从南口往北走,开始逛南锣。

北京晚报记者到南锣寻访这一天,已经接近春节长假的尾声,人流比初二初三的高峰期下降了一些,阿龙有空跟记者闲聊。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阿龙的出生地距离南锣南口,走路只需要五分钟。如今,南口新开的南锣民俗文化馆就由阿龙掌管。“这位置特别好,游客从南口一进来,最先看到的就是这个民俗馆。”而以前,这里是两家售卖零食的小店。和日进斗金的小店相比,文化馆是纯公益非盈利的,里面展示着年画、糖人等等老北京年俗。

南口新开了南锣民俗文化馆。

“春节期间,很多第一次来南锣的外地游客,先逛的就是我们这个民俗馆,对老北京文化、对南锣这个地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比原来一进南锣就是叫卖旅游纪念品的,还是强了不少。”阿龙告诉记者,文化馆会定期更换一些展览项目,陆续介绍更丰富的老北京文化、胡同文化。

鸡排奶茶让位鼻烟壶

从文化馆再往北走,南锣的改变一点点展开。沿街铺开的店铺外墙统一换成了低调的青砖,原先花哨的招牌被简单的木质牌匾取代。鲜艳跳跃却和胡同格格不入的色彩,逐渐被青绿、暗红、铁灰替代。

2016年,南锣鼓巷因取消3A景区、限制团队游等,数次登上新闻头条。北京晚报记者在去年春天走访南锣时,这里挤满了奶茶、鸡排、上海雪花膏。经过2016年10月28日至12月12日的改造后,现在的南锣已经很难找到那些不伦不类的商业符号。

南锣鼓巷历时近2个月封街改造,将商铺总量从235家减少到154家。

一家鼻烟壶小店刚刚开张,店址上原先售卖着低劣纪念品。“我们是这次改造后新搬来的。”小店的刘经理说,这次南锣的改造,除了硬件方面的整饬,更主要的就是业态的转变,“以前很难想象,我们这种慢节奏的小店能进到南锣这样快速消费为主的商圈。”

鼻烟壶虽由西方传入,但却因明清宫廷的推崇,而成为北京传统手工艺,尤其内画鼻烟壶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店里,师傅端坐着,用特质的弯头画笔在不足10厘米高的水晶壶内壁勾勒线条,围在他身边的是一群聚精会神的小游客。

“以前,南锣有很多手工艺纪念品,针织品、刺绣、手串、项链等等,但是有多少是能代表北京文化的?很少。”刘经理告诉记者,小店不但售卖鼻烟壶,还对青少年免费教学,想用文化传承来吸引游客。“我们这个小店,其实位置很深,从外面进来,需要先穿过一个纪念品商店。相对来说,我们这里人并不多,反而比较适合鼻烟壶的节奏。师傅可以慢慢画,游客可以慢慢学。”

一次由商户发起的自救

类似鼻烟壶这种带有北京特色的小店越来越多地出现,低端小吃、低劣纪念品越来越少,正是南锣鼓巷这次改造的主要思路。而改造思路的由来是商户的自救意识。

“这是一次由我们商户自己发起的改造,不同与以往的行政命令。也可以说是我们南锣所有商户的自救行为。”作为南锣鼓巷商会的会长,徐岩这个春节很紧张,他生怕这次改造也跟此前一样,治标不治本,迅速遭遇反弹。

对商户来说,改造是亏本的买卖。

作为北京市最知名的文化商业街区之一,南锣鼓巷也曾经过数次整改,但每次整改后,又都变本加厉的反弹。小门脸林立、齐门售货、假冒伪劣、低端餐饮……整改的目标很清晰,效果却不尽人意。“2014年有一次整改,关了76家店,打了76场‘架’,没过多久,店又开了。”2016年4月,南锣商会开始主导一次彻底的变革。“这回属于体制创新,由商会牵头。”

在动员会上,徐岩说了狠话:“南锣必须要改,再不改就死了,这次是生死考验。”

他没有夸张,南锣的确遇到了生存问题。

从外部看,主管部门一直施加着整改压力,而且南锣还同时面临着疏解压力。“游客不满意,主管部门不满意,南锣就面临关停风险。”

而内在的,商户们自己都知道,南锣的人均消费在持续下降。“南锣兴起,是一些懂艺术的、有文艺精神的、有品位的人助推起来的。可后来,几乎是一夜之间,炒房的来了,低端产品进来。原先那些有品位的人群就不来了。”徐岩称之为“恶性循环”,人均消费越低,商户越是用更低劣的产品吸引消费者。“商户都是驱利的,发展到后来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市场乱了。”

南锣越来越没有特色,这里的小吃可以在全国任意古镇尝到,纪念品全都来自义乌。“商户们也想改,但没人带头,这回,我们商会就做了这个带头的工作。”

亏钱也要做出南锣特色

南锣南口那家民俗文化馆,原来就是徐岩自己的店,他无偿拿出来,做了表率。保守估算,这一家店,徐岩原先一年能有大几百万的营业额,如今一分不挣,还要往里搭进不菲的房租。南锣雨儿胡同一家面积很大的店铺,徐岩原先是想做小吃城,现在也决定改成博物馆。

“这次改造,我们一家一家的谈,做工作。对商户来说,改造是亏本的买卖。少的一家亏一两百万,多的一家要亏五六千万。怎么说服大家?我们商会的领导层,先从自己做起,拿自己动刀子。”

改造有两大主题——形象整饬和业态调整,前者需要商户自己掏钱,后者更是需要商户承担亏损。原先的南锣,存在很多齐门售货的小店,几家并排的小门脸把东西堆在门口,沿街环境杂乱无章。这种小店看似不起眼,但利润丰厚。“越小的店越赚钱,很多商户把一个门脸分成好几个小店,每个小店一年营业额都接近千万。”这次改造,商会要求“一照一店一门一牌匾”。有商户原先四个小门脸,现在必须合成一家店。“亏钱是肯定的,但是不改不行,老做低端,南锣就完了。”

改造的效果是明显的,南锣商铺从235家减少到154家,少了81家。低端餐饮在减少,低劣纪念品被清退,更多有文化内涵的商铺进驻。游客的反馈也是积极的,北京晚报记者听到游客们称赞“漂亮”、“干净”、“有意思”等等。

但南锣并不满足。“业态调整是最难的,现在还只是刚开始。”徐岩希望打造出“项链工程”:“南锣作为北京名片、首都窗口,应该引领潮流,成为世界精品街。所有的商铺都是项链上的珍珠,每一家都应该符合南锣气质,争当南锣脊梁,只有这样,才配在南锣呆着。”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孙毅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