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你说,年该是个什么味儿? 穿新衣、放鞭炮、要压岁钱

2017-02-10 09:13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2月10日讯,似乎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丁酉年的春节假期就在手指缝间溜走了,甚至就连被古代人视为岁首之标的“立春”,也已经在日历上翻了页。

几名小朋友在家门前放鞭炮

“今年春节你怎么过的?”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同事间的寒暄往往由此开始。有人说自己是吃喝睡懒散过日;有人感叹“瘦小离京胖了回”;有人玩笑自己是在每天看烂片;有人则苦恼被逼相亲成了春节大餐。只是,无论是哪种开场白,结尾多数都少不了一句“感觉春节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年味儿,是中国人对春节最在意的习俗的代称。犹记得,在自己还是小娃娃的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三件事:穿新衣、放鞭炮、要压岁钱。大年三十儿一大早,父母会早早得把孩子叫起床,从头到脚的装扮一新,假意大方地让孩子到大院里和小伙伴们野一会,再全家人一起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八十年代的家族,人口总是庞大的,我家的一顿团圆饭,必定是在爷爷家摆上两桌,一桌坐上喝酒划拳的大人,一桌坐上叽叽喳喳的孩子。那个年代,即便是手有闲钱,也很少在除夕夜就出门旅游。

吃完团圆饭,才是孩子们最激动的时刻——领压岁钱。当年的压岁钱可不是轻易能拿到手的,家中给孩子立下的规矩是先给爷爷奶奶扣一个响头,再甜甜地说上几句吉祥话,最后才能伸手拿钱。爷爷奶奶之后,家中排辈较大的伯伯们也会给每个孩子发点压岁钱,扣头就不用了,但吉祥话同样不能少。我家的游戏是,不能总重复同样的吉祥话,词穷的孩子常会因为憋红了脸而引来一阵哄笑。

压岁钱发完后,离春节联欢晚会也就不远了。趁着大人们收拾屋子的空档,孩子们就结队领着鞭炮去楼外撒欢儿,常常是哥哥们负责“最危险”的点炮工作,弟弟妹妹们负责在后面拍手叫好。当年的礼花颇为单一,也绝没有现在的富丽堂皇,可那个叫“穿天猴”的鞭炮却是我记忆中最棒的品种。

随着我成为挣了工资,成了“大人”,春节的过法也变了。大家族的长辈依次离去,除夕夜的团聚规模越来越小,而最流行的方式也变成了年三十儿晚上在海外点灯守岁。孩子们的压岁钱依然要给的,可扣头和吉祥话的“礼仪”已经全免。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也从主角变成了“画外配音”,年轻人常常是在低头抢手机红包的间隙抬头看眼面前65英寸的高清电视,偶尔讨论下当红“小鲜肉”的衣着嗓音。

有人说,这不是年味儿。我认同,这已不是传统的年味儿,但技术在变化,过年的方法势必也会发生改变,只要陪伴在侧,谁又能说手机红包中包含的不是另一种年味儿?就像可乐香槟曾是我们孩童时最喜爱的一种饮料,现在的孩子早已经不爱喝了。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赵莹莹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