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正是南方有光时 追记周有光先生

2017-02-16 20:58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2月16日讯,接到周有光老先生去世的消息时,我眼前浮现的是2015年夏看到老先生在小书房沙发上和衣午睡的场景,当时我经过他的书房瞥了一眼,顿时震住了:周老一身单衣,他半蜷曲着,安详而自然,不知道为什么,我把周老与魏晋时期的诸位大贤联系了起来,我看到的周老并不是半卧在现代大都市,而是遥远时代的山间竹林,他是那样的闲逸,那样的释然。当时我就想拍一张照片,但为了不打扰老人的休息,我还是乖乖地走过去守在小客厅里等候周老。

作者:王道


龙朱绘于2016年新春。周老借虎雏先生带去的红酒祝福大家新年快乐。
周有光与张允和在苏州。张寰和 摄影

转眼两年过去,周老的那个形象却是越来越清晰了,直到我看到了唐师曾先生在网上放出了周老度过112岁生日的视频,我看见熟悉的和庆女士(周有光孙女)坐在周老榻前,手里一直握着爷爷的手,好像在说着什么,我看到的周老依旧是那样的放松,那样的释然,浑身散发着亲切和慈祥,我看到的依旧是那间朴素的小屋,依旧是那个闲逸的卧姿,周老像是要远行时向晚辈嘱咐着什么,娓娓道来,由此我想到了前后多次拜访这个处于京都一隅的陋室,每次进去后都觉得我不是在首都,而是南方小城一个角落的简朴小屋,与周老的对话也多涉及到江南,他生于斯,长于斯,虽然身居北地,甚至是成于斯,但周老心里却始终惦记着南方。踏访南方旧地,眼前浮现的还是周老温和的身影,遥远而清晰。

1 青果巷走出的周家少年

周有光晚年时回忆母亲徐雯,说她向来温和,从不生气,母亲的一句话使他受益终身:“船到桥头自然直”,就是说遇事不要着急,慢慢来,总会有办法的。

老太太徐雯的这句话使人自然想到了南方的河流。周有光出生的地方就靠着运河,常州古运河北岸的青果巷,那里有一处明代的建筑“礼和堂”,是周家的宅院,粉墙黛瓦、雕梁画窗、传统式样、临水而居。直到105岁时,周老先生还能清晰地勾画出家中宅院的平面图,一进一进的房屋从青果巷一直伸向古运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1月3日(农历乙巳年腊月初九),周有光在这里出生。根据唐师曾先生的资料显示,新中国户口登记时误将农历“腊月初九”折合公历“1月3日”之间的顿号误作“1”,以至于后来人们都以为周老的生日为1月13日。说起来唐师曾与周老还是老乡,为青果巷八桂堂一代文豪唐荆川的后人。

走进青果巷你会发现这里名人辈出,文脉延续,名人故居众多,周有光曾回忆说:“青果巷有意思,瞿秋白、赵元任、我都住在青果巷,我们三个人都搞文字改革。”青果巷的由来据说与贩卖水果有关,说那里是往来果船的集散地,但人们更倾向于这里的文气渊源,“青果未熟味虽涩,秋来香气满庭芳”指的正是此道,唐荆川、恽鸿仪、盛宣怀、李伯元、吴瀛、吴祖光、赵元任、瞿秋白、史良和、周有光等人从这条小巷子里走出去即是证明。周有光记得,他家的房子是明代所建,到了晚清还能住人,当时家里在旁边造了新房子自住,把老房子出租给别人。

周家在常州是望族之后,祖上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东吴周处,到了周有光祖父一代开始涉足实业,兴办纺织业,红火一时,并开设了当铺,为家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只是到了太平军打到常州时,周有光的曾祖父全力赞助守城将士,后失败,常州被攻破,周有光的曾祖父投入而殁,家族产业也是“全军覆没”。幸运的是周有光的祖父身在外地,幸免于难。因此周有光后来戏说,张允和家族是太平天国时期因为打仗发迹了,而周家则是因为太平天国打仗破产了。

到了周有光祖父一代,清廷给予世袭待遇,封了虚职,可以领取一定的俸禄,因此衣食无忧,读书仍是主业。周有光的父亲周企言即是思想开明的才子,在辛亥革命后家里失去特别待遇后,先后进入常州多所学校担任教员,并创办有诗社和国学馆,著有《企言诗存》流传至今。他虽然主教的是古文,但他却对当时新锐的白话文颇有赞许,他自诗称:“咏成老妪都能解,从古词章浅最难。我有新诗如白话,留他传于万人看。”他在自注中还倡言,作文为传播计,要力求浅显易懂。此种说法似乎也是周有光后来以介入语言学以及以汉语拼音主导文化传播的先声启蒙。周有光原名周福耀,上小学时父亲嫌这名字太俗,就更名“周耀”。

在家里,周企言很是重视家教,他为女儿们请了中文、英文和舞蹈老师,周有光的祖母也是出自当地名门,说她打官司时能自己写状子的,这些家庭氛围对周有光的童年影响很大。周企言后来还受聘成为《武进商报》副刊的特邀撰稿人,为传播新思想尽力尽责。查看张允和父亲张冀牖的诗词录,可以发现他与亲家周企言的往来交流,他们有着共同的家族背景,但却又是较早转身于新文化事业的一代人。巧合的是,这对立足于兴办教育的亲家都是在抗战时期的1938年染病去世,因此当张允和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时,相信周有光一定会感同身受。

在常州,周有光入的成立最早的新式学堂,男女同校,课程有英文和算术,周有光学习突出,提前一年毕业考入镇江中学,但因年龄太小中途退回常州。由此才有了去苏州读书和生活的可能。

周有光说祖母是“高级知识分子”,说母亲是“普通知识分子”,母亲徐雯识字,能读书,更懂得对孩子的教育。正是她不能容忍家族里出现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繁文缛节和陈旧观念,带着她所生的子女一家离开周家,往南迁居苏州,另起炉灶。那一年周有光12岁,虽然仍在常州就读中学多年,但他的家庭生活已经移居苏州。

青果巷,从此便开始留存在周有光的记忆里。这条曾经辉煌的书香小巷,一度因为城市发展的变革而显得残破和落寞,后来因着周有光的百岁大寿而在此名扬,常州当地决定修复周家故居“礼和堂”,并建造周有光图书馆,当时健在的周有光之子周晓平常往返于常州和北京,受邀参与建议。2013年,我信步于此时看到周有光童年成长的故居周边正在整修之中,周家老房子早已经搬空,架构破损,屋顶有的地方能看到天空,门口张贴着一张褪色的旧海报,上面写着“小巷巨子拼音爷爷周有光巷贤”字样,一群孩子在画面上遥祝在北京的周爷爷生日快乐,周有光104岁时手写的一句话颇为醒目:“青果巷是我童年的摇篮”。

周家故居后的大运河悠悠长流,来往船只明显不多了,顺着这条运河往北不远处是一家由近代民族企业改造的文化创意园,园内环境优雅,设有周有光的塑像,一为周有光百岁后的面部特写,表情亲切,目光如炬,精神矍铄,平和地望向远方;一为周有光与张允和站立着并肩捧读,夫唱妇随,温馨而家常,不时会有野猫信步来去,让人想到周老常在北京怀念常州老家养猫的场景,他说那时家里就养了八九只猫,大猫管小猫,猫的规矩很多,每到开饭时大猫放桌子上,小猫就不敢捣乱了,很有趣。

2017年1月13日,在周有光老先生迎来112岁华诞时,又一组周有光和张允和的塑像在青果巷周宅揭幕,此时周宅已经焕然一新,雕像以“才子才女相媲美,相敬相爱并蒂莲”为主题,周老西装革履端坐椅子上,身旁的允和身着裙装躬身扶着周老,恩爱之情,携手到老。只是常与周老夫妇相处的张寰和夫人周孝华女士看过雕塑后笑谈,说在平时生活中,我看到的是二姐多是坐着的,耀平哥(周有光)倒是站着,或者两人一起坐着,这才有了“举杯齐眉”,当然艺术创作又是另外一个意境了。

与塑像揭幕一起的还有“周有光基金”的发布,用于奖励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的优秀学子,并扶持在语文现代化研究上有突出贡献的学者、支持开展语言文字学研究。预计2017年底,青果巷周宅还将开放周有光图书馆,此前周有光已经向常州捐赠了他最珍贵的打字机和数百册个人藏书等。

1985年夏,周有光受邀回到阔别大半个世纪的常州,参加瞿秋白的纪念活动,他站在青果巷的运河边,感觉熟悉而陌生,久久不语。百岁之后,当周老得知北京到常州通了高铁后,他还是想再回去看看,看看那个寄存着他如水般童年时光的地方。

周家本在常州,但在苏州也有房产,只是那处十几间的房产已经破旧不堪,维修费用都不能负担。为此徐雯带着周有光和女儿们来到苏州后,先卖了房产,得了一笔生活费租房住。徐雯以做女红为别家帮工维持生计,到了晚年周有光还记得他在苏州租住过的地名,十梓街、阔家头巷、孝义坊、凤凰街等处,一直延续到后来结婚居住的锦帆弄、乌鹊桥弄等地。

从常州中学毕业后,周有光报考了两所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南京东南高等师范学校,结果两所学校都录取了。前者是著名大学,考取难度堪比古代考状元,周有光回忆说,考试要六天,其中五天是考英文,只有一天是中文。但是周有光从小就学过英文,不惧、不急,应答如流,因此他百岁之后还与一位教育界人士辩论幼儿学英文的利弊,他认为要从世界看中国,应该从早学英文。后者即今天的南京大学,不要学费。当时周有光选择去南京就读,他姐姐的同事朱毓君是苏州人,听说这件事后,很是觉得可惜。就说愿意想办法给他筹集学费,朱毓君问母亲借钱,母亲也没有,就说“我现在也没有钱,但是有皮箱,里面放了很多嫁妆,拿一个皮箱去当,就可以当两百多块钱。”当时圣约翰大学一个学期就是两百多元。就这样当掉了物品,帮助周有光进入大学。很多年后,周老以戏曲《借当》为例趣说此事,当然感恩之心也是溢于言表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