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公道

杨振宁弃外国国籍遭键盘侠围攻:想起了鲁迅的一篇文章《战士与苍蝇》

2017-02-22 19:00 编辑:TF005 来源:公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其中很大一部分目光聚焦在了杨振宁院士身上。有网友质疑他是“外面混不下去,回来养老”,也有人拿他与钱学森、邓稼先比较,称“锦上添花不及雪中送炭”,还有人认为,他对美国的贡献远远大于中国,甚至喋喋不休他的婚姻经历。

🔘 入美籍=不爱国?看待爱国心莫偏激

毋庸置疑,杨振宁教授是世界物理学界的泰斗级人物。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身负如此成就,为何招致恶评?一个原因就是当年邓稼先先生回国的时候他没有跟着回来。

对此,杨振宁本人自然有话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我94岁了。很欣慰,多年来,为了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我曾经说:“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当然,除了心里深深的爱国情怀,杨振宁也在行动上为祖国科研事业做了很多贡献。环球时报在《中国今天这条意义重大的新闻,你们都骂错了!》中写道:杨振宁自己曾多次在许多场合表示,他取得诺贝尔奖的最大意义,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但是,他给年轻一代带来的还不仅仅是信心。1978年3月,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资助中国学者去国外高校进修;在杨振宁建议下,清华大学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还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等等。

同样,对于网上的这些争议甚至非议,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陈经在接受采访时也持同样观点:不能用“爱国至上论”作为评价科学的唯一标准,更何况杨振宁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是很大的。他站在世界科学界最高的位置上,给中国科学家提供视野和角度。杨振宁定居清华后,多次在中美之间奔走,带了很多学生,甚至给本科生上课,让中美学术界对接。

《丑化杨振宁翁帆,诋毁钱学森一家,是这个时代的不幸》一文对键盘侠的恶意攻击进行了批评:很多总在苛求别人必须得是个圣人的人,其实自身连个常人都做不好。中国需要钱学森、邓稼先、于敏那样可以为国家雪中送炭的人,但也需要杨振宁这样回来得晚一些,甚至更晚一些,为祖国锦上添花的人。相比起来,杨振宁的锦上添花也许是不如钱、邓、于等人的雪中送炭那么及时、那么感人、那么伟大、那么崇高。但他的所作所为对这个国家而言,依然是那么有用、那么感人、那么伟大和那么崇高。

加入外国国籍并不等于不爱国,这样“一竿子打死”的爱国论显然有点偏激狭隘。无论是杨振宁还是邓稼先,他们都作出了自我、个人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很多时候都是受彼时历史条件制约的。

🔘 私生活引争议?别被八卦标签带跑偏

有人说,八卦、窥私,如今似乎成了不少人的心头所好,而这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类的本性作祟。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曾指出,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正是通过八卦才能充分了解自己部落中的关系状态,知道谁是可信可靠的,从而发展更紧密复杂的合作方式。与之类似,“窥私”是人类的又一原生基因。

上述论述放在杨振宁引发的争议上很是恰当。显然,比起关心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果,普通吃瓜群众也确实只关注这些八卦和情绪性的东西——可这却直接导致我们很多中国人不仅对于杨振宁在科学界的成就和贡献一无所知,还让他背负了很多庸俗的标签。

对于舆论场上这一片口水,有媒体发出了理性清醒的声音。中青在线微信公众号在《杨振宁“归来”,撇去口水八卦,这才是看点!》一文中写道:舆论更易将复杂的科学研究问题简化为通俗流行的花边新闻故事,真正去琢磨科学专业问题的反而是少数。面对有争议的现象,当以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立场待之,盲从舆论而人云亦云并不妥当。对待杨振宁“归来”一事,要让科学的话题归于科学的探讨,让私人的选择归于理性与尊重,既不必混为一谈,更不必偏执于追逐所谓的“话题点”。

中国新闻网也在《杨振宁只为回国养老?他一向“不爱国”?你们可能骂错了!》文中直言:名人有点特别的婚姻引起公众一时兴趣,受到一些议论,也属正常。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杨振宁是严肃的科学家,他的社会活动也主要在科学教育领域展开,他非娱乐名人。舆论不停地将这位老科学家八卦化,在道德上对他吹毛求疵,是很不应该的。

《环球时报》发表单仁平文章指出:如果杨振宁都会被互联网舆论场列入见了就喷的黑名单,那么我们的道德标尺就高得有些虚伪,并且让人恐怖了。杨振宁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又为中国做了许多事,他应当在互联网舆论场的“正面人物”名单里。

在一片口水中静下来想想,当这位中国华裔科学家的翘楚,选择放弃外国国籍,“叶落归根”时,我们关注的居然是他的“争议”和“八卦”?这样的失焦跑偏以及浮躁娱乐的舆论生态实在值得深思。

在公道君(ID:bjrbplb)看来,杨振宁、姚期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毫无疑问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他们的选择将引导着更多的海外英才回国,为中国科研事业添砖加瓦。从中长期看,这何尝不是中国科研环境以及科研水平整体提高的结果。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应该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这才是我们国家应有的人才政策。同样,作为大国公民,看待杨振宁回归一事,我们也应该抛弃键盘侠的狭隘,更理性一些,这才能匹配上大国风范。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公道”,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北京日报 微信公众号 公道  作者 范荣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