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吴宓:一生恨未成小说 钱钟书为何说他是伟人也是傻瓜

2017-02-24 17:28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窃尝谓人之一生,总当作成诗集一部,小说一部。一以存其主观之感情,一以记其客观之阅历。”1935年,吴宓自编《吴宓诗集》出版,在《编辑例言》中,他透露出要写一部长篇小说之意。

作者:唐山


吴宓反对白话文学,却独爱小说

吴宓一生性格矛盾:留学美国,竟成国学大师;外表古板,可私下绯闻不断;反对说谎,自己却虚报年龄;向往真情,却对毛彦文反复无常……吴宓与胡适、鲁迅、梅光迪、沈从文等人均有过摩擦。吴宓的学生贺麟、李健吾、曹葆华“相率叛我弃我而归于敌方”,他的另一学生钱钟书曾说:“像他这种人,是伟人,也是傻瓜……最终,他只是一个矛盾的自我,一位‘精神错位’的悲剧英雄。”

吴宓反对白话文学,却独爱小说,他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恣喷薄,不可控搏”。上世纪60年代,吴宓读了茅盾几乎所有小说。

1940年,吴宓在日记中写道:“晨至夕,连读老舍著《骆驼祥子》小说,甚至感动。以为此小说甚佳,脱胎于《水浒》,写实正品。”甚至说“法之Zola(左拉)等实不及也”。

然而,吴宓最终未写出他的小说,甚至也未写出一部与他才华相匹配的专著,堪称遗憾。

上了梅光迪的贼船

1894年,吴宓生于陕西泾阳,比胡适小3岁。

吴家是地方望族,世代书香,7岁时吴宓曾在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在陕西宏道高等学堂就读,该校聘有日本教师。故吴宓旧学、新学功底均称扎实。

17岁时,吴宓考入清华学堂(按规定,只招15岁以下学生,吴宓私自将年龄改小2岁,得以录取),当过班长,参加过学潮。1916年,吴宓准备赴美留学,因体检未过关,在清华又呆了一年,1917年7月,吴宓到了美国。

吴宓原想学化学工程,但清华学堂校长周贻春认为吴文学功底好,让他去学英国文学。

到美国后,留学生们听说吴宓来美国学“文学”,均以怪物、废物视之,让吴宓备感压力,加上吴宓所在大学几无华人,因此郁郁寡欢。

恰在此时,梅光迪伸出“友谊之手”。

梅光迪与胡适同乡,二人在美国西北大学是同级,关系密切。胡适主张文学革命,曾写诗给梅光迪说:“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但梅光迪想单独开宗立派,回信说:“能合中西于一,乃吾人之第一快事。”

见解不同,胡适与梅光迪分头拉人。胡适曾说,自己激烈反对传统,完全是被梅“逼上梁山”。

因《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瞬间红透中国,梅光迪极感嫉妒,为扩大山头,便去拉寂寞难耐的吴宓加入文化保守派阵营。吴宓果然被梅光迪说服,表示:“今后,我当鞍前马后,唯君命是从。”

傻进不傻出的“自上尊号”

在梅光迪帮助下,吴宓转投梅光迪所在的哈佛大学,拜在著名学者白璧德门下。白璧德主张继承传统人文精神,吴宓追随他3年,从此视新文化运动为寇仇。

1921年,回国后的梅光迪自感势单力孤,写信要吴宓也回国,共同编纂《学衡》杂志,并给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系找了个职位,但工资太低,只有160元。

此时吴宓离毕业还有一年,且已答应回国后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工资要高得多,但吴宓还是决定去帮梅光迪。

1922年1月,《学衡》月刊正式在南京面试,创办者为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7人,梅光迪表示:“《学衡》杂志应脱尽俗氛,不立社长、总编辑、撰述员等名目,以免有争夺职位之事。”

可从第3期开始,吴宓擅自在《学衡杂志简章》中加入了“本杂志总编辑兼干事:吴宓;撰述员:人多,不具录”,如此“自上尊号”,引起梅光迪、胡先骕等人不满,“曾讽责宓,宓不顾,亦不自辩。以后《学衡》杂志社亦未再举行会议”。

吴宓在日记中自我辩解说,三国时曹操、刘备和孙权不都是自加尊号吗?“先有其功,后居其名,故毅然自取得之”。

《学衡》组织松散,创办者都是兼职来做,吴宓付出较多,但此举大有排挤之嫌。第二年,梅光迪不再供稿,且对外宣布:“我与此杂志早无关系矣!”

十二年坚持化为泡影

梅光迪等人退出,《学衡》全由吴宓掌控。

《学衡》杂志鼓吹复古,恶骂胡适等人,当时正上大学的梁实秋说:“里面满纸文言,使人不敢进一步探讨其内容了。”

鲁迅则写了《估〈学衡〉》等杂文,对刊中文字错误大家嘲讽,认为《学衡》并无复古的能力与资格。鲁迅的文章仅千字,《学衡》亦未答复。当时吴宓还想不到,这件小事会深刻影响自己的后半生。

胡适在给友人信中说:“(《学衡》)也只能谩骂一场,说不出什么理由来。”但胡适任北大文学院长时,吴宓到北大兼课,胡适并未作梗。后陈寅恪想让梁启超当清华大学校长,要吴宓去活动,梁表示,他当校长后会请胡适来研究院,吴宓知道后,便不再为梁奔走。

1925年,吴宓担任清华国学院主任,在他努力下,聘请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引起轰动。冯友兰先生曾说:“雨僧(吴宓自雨僧)一生,一大贡献是负责筹备建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并难得地把王、梁、陈、赵四个人都请到清华任导师,他本可以自任院长的,但只承认是‘执行秘书’。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很难得的”。"

1926年,因《学衡》发行量太低(每期仅数百份),中华书局不肯再承印,致其停刊一年。1927年,吴宓承诺每年补助600元,《学衡》复刊,改成双月刊,但实际以后7年仅出了19期。让吴宓尴尬的是,赞助这笔补助费的商家只愿给钱,不愿要杂志,倒是胡适订了全套《学衡》。

1932年,《学衡》内部再生纠纷,吴宓只好辞去总编职务,不久停刊。吴宓的好友陈寅恪得知《学衡》停刊,对他说:“《学衡》无影响于社会,理当停办。”

竟敢说林语堂英语不佳

抗战期间,吴宓南下,在西南联大任教,此时胡适在美当大使,可吴宓仍时时胡派的压力。抗战胜利后,吴宓本可回清华,梅贻琦校长多次写信要他回去,吴宓也曾回北京数月,在燕京大学教授,但最终他决定去武汉大学,因校长刘永济曾是《学衡》撰稿人,吴宓以为可以不再受制于“胡适之的朋友”。

在武汉,吴宓又对沈从文产生误会。

吴宓原有妻子陈心一,是名媛毛彦文帮牵的红线,可吴宓突然对毛产生感情,便与结婚7年的陈心一离婚,使毛彦文落入舆论漩涡中,极为尴尬。在吴穷追猛打下,毛终于同意了。

1931年,吴宓在巴黎,打电报要毛彦文放弃在美学业,和他结婚,可毛到了巴黎,吴宓又变卦,忙着去追别的女性了。

毛彦文一怒之下,嫁给比她大28岁的熊希龄。1937年,熊希龄去世,吴宓又觉得有机会,不断写信向毛彦文求爱,毛将这些信交沈从文退回,并让沈写个附言,让吴宓别再骚扰她。

沈从文刚到北京时,曾在熊希龄手下工作,两人又是湖南老乡,沈只好代劳。吴宓原本就对沈从文主张白话文不满,从此再无往来。

吴宓主张保护传统文化,但比五四青年态度还偏激,他曾夸林语堂“极聪敏好学”,后见林转向新文化运动,便在日记中写道:“惟林玉堂(即林语堂)一人,为胡适、陈独秀之党羽,曾受若辈资助。他年回国,将任大学教习……林君中文本极不通,其英文亦不佳。”

乱开玩笑惹出大麻烦

1949年后,吴宓态度发生重大变化。

此前吴宓对鲁迅不以为然,曾说:“宓之实际更胜过鲁迅多多,乃一生曾无美满之遇合。”认为鲁迅的写作是“刻酷之讥讽”,“其著作之害世,实非浅鲜”。

1932年11月,鲁迅自上海回北京探望母亲,在5所大学发表演讲,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2次邀请,鲁迅均称“抽不出时间”。朱自清与鲁迅有姻亲关系,鲁迅是他的远房姑父,朱推测鲁对“清华印象不好”。

据学者郑鹏飞考证,鲁迅当时完全抽得出时间,因2所大学邀请鲁迅时间比清华还晚,;鲁迅也去演讲了。朱24日拜访鲁,25日和26日,鲁却去逛书店、商场和庙会。
当年鲁迅为与许广平结婚而离京,小报上曾遍布谣言,让鲁迅对生人极警惕。

清华国学院在1929年时已停办,但影响巨大,给主张反传统的鲁迅留下不良印象。可见,鲁迅对吴宓仍有成见。

1951年,鲁迅诞辰70周年纪念时,吴宓所在的重庆大学中文系召开纪念鲁迅座谈会,当年《学衡》中坚邵祖平即席讲笑话,说“鲁迅先生……不修边幅的,吊儿郎当的”, “鲁迅的深刻是什么?就是他不敢直说,故意把话弯弯曲曲的”。还说鲁迅批章士钊,因为章罢了鲁的官。

邵祖平是章士钊的弟子,这番言论传出后,当时重庆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沙汀撰文称这不是偶然事件,他质问为何无人当场指责,“犯了严重的自由主义错误”。
吴宓在日记中记道:“波澜大起矣。”

推了半天还是没躲过去

因《学衡》再度被提起,吴宓只好多次表态:“那时我们有些观点绝对了,鲁迅是对的。”“被鲁迅先生批过,该批,该批。”

在自编年谱中,吴宓特意提到《估〈学衡〉》,说“(该文)甚短,专就第一期立论……(第一期)所登之古文、诗、词皆邵祖平一人所作,甚陋劣”,并注“鲁迅先生此言,实甚公允”。将责任推到原本与己有矛盾的胡先骕、邵祖平身上。

邵祖平被打成“反革命”后,吴宓在日记中说:“祸累几及于宓,亦可谓不智之甚者矣。”

上世纪50至60年代,吴宓多次阅读鲁迅的文集,从不评论,但从“宓读鲁迅全集。归途,入崖厕”看,似有含义。1957年,他写下“宓痛恨刻薄讥讽之言,何益之深喜鲁迅一派之文章”。

“文革”中,吴宓遭武斗,一次批判大会上,72岁的吴宓被勒令下跪2个多小时,76岁时,因干不动重活,吴宓被架上高台示众,后被推下,摔断左腿。腿伤稍好,即令打扫厕所。

吴宓学生张致强曾撰文说,吴宓不愿火化,单位将他送到老家的亲属家,该亲属觉得吴全国闻名,应该很有钱,天天逼讨。吴向无积蓄,亲属不信,将他安置在废弃窑洞中,每星期送一袋窝头和一瓶开水。1977年冬,吴宓一直未出门,邻居查看时,已经去世。此说真实与否,尚有争议。

吴宓曾说自己能活3个28岁,他去世时果然84岁。以他晚年境况,未写出有水准著作,也在情理中。

原标题:吴宓:一生恨未成小说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