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北京的“府” 聊聊京城以“府”命名的建筑

2017-03-01 20:24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3月1日讯,昨天本报刊发了北京一些学校曾在王府办学的文章,其实,在北京被称为“府”的,不仅仅是王府,还有许多以“府”命名的街道与胡同。

作者:张双林



清朝有数个王府曾归和珅所有

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两朝,北京是“府”最多的地方。按《周礼·天官大宰》所称,“百官所居曰府”。不过,后世则仅以贵族和大官爵的居处为“府”。

封建王朝的等级观念很强,官员的级别不同,住房的等级也有差异。唐、宋时期,朝廷对官员及庶民的住宅形制已有一定的限制,重点在于区分官员和庶民之间的身份差别。到了明代初期,对住宅的等级划分更为严格了,官员造宅不许用歇山及重檐屋顶,不许用重拱及藻井。明朝对建筑规定森严,据《明史·舆服志》记载:藩王称府,官员称宅,庶人称家,住宅建造大小亦受限制。王侯、官员按等级造房,庶人只能造“三间五架”之屋。比如明代的亲王府,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有三重殿堂,后一部分有三重宫室,两侧还有跨院,布局像故宫,只是规模要小得多。

由此看来,在明朝,能否把住宅称为“府”,就有了等级上的划分。而清朝对“府”的界定更加严格,不允许没有资格的人称自家宅院为“府”。清朝被册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及公主的王亲贵戚,不能离开北京到外埠居住,故而他们只能在北京安家落户,而他们的宅邸被人们称之为“府”。比如说,现在仍保存比较好的恭亲王府、醇亲王府、老醇亲王府、孚郡王府、雍亲王府、礼亲王府、庆亲王府、淳亲王府等等。

本期“品读”为大家讲述的,就是北京城仍存留的一些以“府”命名的建筑,这些建筑都有一段值得研究的历史故事。

1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恭王府的石狮

在清代,北京的各类王爷府最多,数量就有100多家,其中仅蒙古王爷府就18家之多。清代统治者认为“封而不建, 实万不易之常法”,确定了“诸王不锡土,而其封号但予嘉名,不加郡国”的原则,也就是诸王没有封地,不外出就藩,只受封吉祥的名号,获赐在京城建府邸居住。顺治年间确定了袭封制度,即亲王、郡王一子袭封,其余诸子及贝勒以下诸等封王之子降级受封,奉恩将军之子孙世授奉恩将军。此后历朝清帝登基,都例行对宗室进行分封,分封制度也不断详细、完备。

虽然清朝的王府这么多,但没有一家会在大门上挂上某府的牌匾。现今一些电影、电视剧中有“某府”的牌匾或门口挂着某府的灯笼,显然是缺少历史常识使然,是一种想当然而已。尤其是刘墉、和珅和纪晓岚在电视剧中的家门口都悬有“刘府”、“和府”及“纪府”的牌子,挂着写有同样字的灯笼,都是不谙历史的想象。刘墉和纪晓岚在清代虽官高位显,但他们毕竟是汉大臣,与清朝亲贵相比属二等公民。尤其是纪晓岚并无实权,只是搞些文字工作,编编《四库全书》。他们是不敢冒着掉脑袋的风险,称自家的宅子是“府”的。

和珅是乾隆宠臣,又是满人,其地位远远高于纪晓岚,在飞黄腾达时曾是大学士、尚书、都统,而且还被册封为公爵。清代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和珅是头等爵,其又与乾隆皇帝是儿女亲家,即便如此他也不敢称自家的居所为“府”。和珅贪婪成性,老奸巨猾,同时又是一个聪敏过人的人,绝对忠实于朝廷,不会是电视剧中那样呆头呆脑、糊里糊涂的。他家虽是王府的形制、规模,但他从不张扬,像历朝历代的贪官一样给人以假象,不会公开称后海的住宅是“府”的。像近年揪出的“军虎”谷俊山在河南老家用赃款盖“将军府”,招摇过市自我炫耀的蠢事,在和珅那个朝代是不会发生的。

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恭王府,就是和珅的故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华宅第,时称“和第”。目前府邸内,和珅宅第时期代表性的建筑主要有两处:一为“嘉乐堂”,是现在府邸中路的最后一进正厅,五开间,大门正上方现悬有“嘉乐堂”匾额,传为乾隆帝御赐和珅的,但该匾无署款、钤记,故无由证实。由于和珅集有《嘉乐堂诗集》,当可推断出是和珅时之室名。另一个为“锡晋斋”,原名“庆宜堂”,源于乾隆所赐“庆颐良辅”匾额。锡晋斋是西路院落最后一进的正厅,七开间,前后出廊,后檐带抱厦五间。正厅的东西北三面是两层的楼,上下安装了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断。此隔断式样是和珅家太监呼什图受和珅指使前往紫禁城宁寿宫画下图样仿造的,是明显的僭侈逾制,这也成为嘉庆皇帝赐死和珅的二十大罪之一。和珅被赐死后,嘉庆皇帝遂将这座宅第转赐给他的小弟弟庆郡王永璘。在永璘住进去之前, 内务府按照郡王府的规制进行了改建。到了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恭亲王名奕訢,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遵照宣宗(道光)遗旨,封奕訢为恭亲王。同年,将原庆郡王府赏给其居住。咸丰二年四月二十二日(1852年6月9日),奕訢迁入府邸。奕訢在迁入府邸之前,内务府在原庆郡王府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修,以便更符合亲王规制。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是“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