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观点

留学国外的孩子心里有苦说不出:学习压力大、报喜不报忧

2017-03-16 10:22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3月16日讯,日前,20岁的中国女留学生刘薇(化名)在美国自杀身亡。刘薇生前在国外社交网络上的每一张图片,几乎都以灿烂笑容示人。而随着她微博的曝光,大家发现,在她微笑的背后隐藏着哀伤。留学生群体面临的种种压力,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插图 宋溪

留学生都面临哪些压力?面对压力时,他们怎样对待?家长该如何与他们沟通相处?

“三无”留学生,怕孤单,不能闲下来

苏苏,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大四学生

苏苏调侃自己是典型的“三无”留学生--无死党、无男友、无亲戚。

苏苏2012年只身一人去到加拿大,住在一个白人中产家庭。由于当时自己的同学都去了香港或美国的常青藤大学,苏苏从内心觉得“自己很失败”。

那是苏苏最茫然的一年,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在学校,苏苏英语进步很快,预科跳级,但她的老师在第一节课就公开表示“我建议不要跳级”,对她很不看好,让苏苏十分难堪。回到家里,苏苏偶尔的抱怨(比如“又下雨了”、“今天又有这么多作业”),很容易就引起了房东太太的反感。终于有一次,房东太太爆发了。

当时,房东太太的爷爷去世、料理后事回来后,由于不知如何表达,苏苏没来得及对他们的遭遇抱以歉意,结果房东太太找到苏苏,直接开口说“我需要和你谈一下,你是不是觉得你在加拿大生活很不愉快,看到的都是负面的……”苏苏认为,白人喜欢积极乐观的文化,而自己的抱怨在他们看来则有些格格不入。文化的差异,让苏苏难忘。

如今,苏苏即将毕业,毕业的压力、找工作的压力、“回国还是留下”的烦恼一起来临,她再次感到有些迷茫。“其实我很怕孤单的,因为怕孤单,所以不能闲下来,要不断地找乐趣。”当然,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她会选择与家人分享。在她眼中,父母是比死党更死党的朋友。

不过,苏苏也呼吁国内的一些家长们要“摆正心态”。“我认识很多留学生,感觉生活很痛苦,有一部分原因正是来自他们的父母。”苏苏说,一些父母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虽然孩子在国外,但仍被家长“远程遥控”着,结果给留学生带来了压力和烦恼。

哭鼻子,一度想放弃,报喜不报忧

静静 俄罗斯南联邦大学大四学生

如果不是父母的坚持和鼓励,静静恐怕早已回到了山西。

如今,静静已经大四,马上就要毕业。回想刚到俄罗斯留学,她说自己有过比较强烈的不适应,曾经几次哭鼻子,差点儿就放弃了。

“刚来的时候肯定是不习惯的,什么都不懂。”在俄罗斯留学,第一年需要学俄语,只有俄语考核通过才能入系读书。为了克服语言关,静静经常熬夜学习。更艰难的是,由于当时她去俄罗斯比较晚,老师说估计要读两年语言才能考核入系。当时,她一想到学习吃力,就萌生了退意,“我打电话跟我妈说不读了,要回家了”。

除了担心语言过不了关,刚到俄罗斯的静静也对身边环境不太适应--吃饭吃不惯、俄餐种类少、坐车去上课需要一个小时……她在电话里对妈妈说自己过得不好,哭得稀里哗啦。妈妈听到后,说了一句“想回来就回来吧”。后来她才知道,那一天,她爸爸妈妈一夜没合眼,开始盘算着给女儿计划接下来去哪里复读。

现在,静静与父母的沟通主要靠微信,跟爸妈聊一聊最近的学习生活,爸妈对她讲一讲家乡的事儿。“报喜不报忧,应该说是慢慢懂事了。原来是啥都说,自从那一次电话之后我就尽量只给父母报喜了。”

闹分手、自己搬家,5个同学先后退学

盖盖 意大利马兰欧尼设计学院,研一学生

盖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2016年9月,她开始了意大利留学之旅。在“世界时装之都”米兰学习时尚传播营销与媒体专业。

初到意大利,盖盖没有太多陌生感,只是对欧洲的生活环境不太适应。“意大利什么东西都要纸质版,不像国内用电子的就行”。很多时候,办事情不太方便。此外,一些老师的英语水平较低,往往是老师用意大利语讲课,旁边有人同声翻译,学生则戴着耳机听翻译器。

除了听课比较吃力之外,学习压力也很大。在学校,平时的课业作业很多,期末也有很多论文要写。因此,一到期末,盖盖经常就会通宵复习,熬完夜第二天还要接着上课。尽管如此,她对自己的表现比较满意,因为自己不至于“被淘汰”。盖盖透露,上学期,她就读的专业有5个中国学生先后退学。“主要是因为学习压力大,不能适应。”
在盖盖的记忆中,有两个片段最难熬。一是,去年初来意大利那几天,自己刚好和男朋友闹分手,情绪低落的她,“几乎每天回家都要哭一鼻子,大概持续了三个月”。二是,上个月中旬,她经历了一次搬家。因为意大利搬家、打车费用很贵,自己又不想麻烦别人,她一个人先打包好东西再去乘公交、换地铁,来来回回跑了五趟。“冬天晚上,东西沉天气又冷,没有人帮你拎箱子下楼上楼,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太惨了。”

对于这些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她从没有向父母吐露。“给他们说一点儿,他们就容易想多,所以就没有讲。一些事情也是一时的,自己克服吧,没必要跟他们讲。”

建议
前三个月很关键
需提前拟好“沟通法则”

明磊(北京新东方前途出国 美国本科部总监):出国留学,前三个月是关键期。在这三个月里,学生可能听课听不太懂,生活和学习环境也陌生。这时候,大家要保持好心态。

刚去他国,很多家长会引导孩子接触当地人。我的建议是,前三个月要多结交华人朋友,解决生活困难和基本适应后,再积极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特别是,如果涉及租房、买车等方面,一定要多方打听,多加留意。另外,不少学生喜欢在第一学期便去留学所在国旅游,四处转转。这样的做法也要避免。因为前三个月很关键,不能因为贪玩而耽误了宝贵的适应时机。

在外学习,学业压力注定难免。英美澳加等国家,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非常严格,如果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往往会发放警告信。学生在收到第一封警告信时,一定要与父母联系,父母可通过留学机构帮忙协调和处理,如果等到第二封警告信下发,学生往往便会被建议转学或直接开除。

至于孩子和父母的沟通联络,不妨提前约定好法则,明确什么事情要告知彼此,什么事情可以暂缓不说。现实中,有很多父母不会与孩子约定这样的法则,等到自己和孩子分隔两地后,就造成很多误会和不快。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孩子在外“报喜不报忧”很正常。这本身是走向成熟的一个反映。

对父母来说,孩子第一次离开身边,父母肯定会很牵挂,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父母首先要相信孩子能够把事情处理好。在此基础上,要在平常的沟通中给孩子提供信息、做些参谋,但最终的决定权要交给孩子。如果决定错了,孩子要学会承担相应的后果;如果决定对了,孩子也会从中受益。父母这也管,那也管,则显得多余。

总之,孩子留学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父母没有必要对孩子依赖,过多的依赖对孩子是负担。

来源:北京晚报 主笔 李松林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