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唐山说书:走向现代化之难 “夹江造纸”因何延续至今?

2017-03-17 21:02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在传统乡村中,四川夹江县纯属另类。这里地稀人稠,交通不便,幸有茂密竹林,夹江人祖祖辈辈伐竹造纸,最鼎盛时,这里生产了全国40%的手工书画纸。

作者:唐山


《以竹为生》
(德)艾约博
江苏人民出版社

造纸工作相当辛苦,至少有20个大工序,欲维持效率,至少要7个人,这意味着在亲戚之外,还需雇工。贫穷的夹江县能完成如此复杂的生产组织吗?更别说其中有男女授受不亲、辈分差异等因素干扰,一般认为,这些落后的生产关系会严重制约生产力。

本书作者发现,这些问题从未困扰过夹江人。夹江女性承担糊纸工作,如需要,她们也会被雇佣,女儿掌握技术后,嫁到夫家,会很快忘掉学过的一切,并根据新需要掌握新技术,这就保证了祖传技术不外流。

虽然每个夹江造纸作坊都声称有祖传秘方,但传统作坊无围墙,任何技术都是公开的,竞争从未真正妨碍技术流动,一家效益增长了,很快所有作坊都会模仿。

可惜自清末以来,这个运行良好的系统突然被打破。因为城市精英们认为,大工厂才是现代化,作坊是落后的代表,将它们淘汰得越快,国家进步得越快。

先是引入西式设备,其实作坊主不拒绝新技术,但他们贷不到款,贷款只用来扶持现代化工厂。

西式造纸厂确实建起来了,但西式造纸用酸液处理纤维,非优质木料不行,本地缺乏这些原材料,而夹江盛产的竹子、稻草等要用碱液来处理,现代工厂无能为力。

抗战时,夹江纸一度成了俏货,可随着抗战胜利,夹江纸再度陷入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作坊们被组织起来,工匠们成了工人,可以享受固定工资和返销粮,这让他们一夜之间“富”了起来,可惜好景不长。毕竟传统造纸的效率已基本最大化,靠组织变革,很难显著提升效率,则过大的支出难以长期维持。“三年自然灾害”时,夹江遭受重创。

为避免再遭饥荒,全国各地农村均致力于自给自足,夹江耕地少,只好向竹林要田,夹江因此成了穷县,几乎已无人会造纸。

如今夹江造纸已成品牌,随着现代设备的引入,作坊们的效率已大大提升,但作坊主更忙了,他们体力劳动少了,但要天天去跑销售。越来越多的夹江人开始怀念古代“长幼有序”的日子,他们编族谱、立石碑,管理部门只能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从这段悲喜辛酸的跋涉史中,不难发现,自上而下的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不仅无法提高效率,反而造成惊人浪费,而只有尊重市场规律,才有可能达成双赢——只要人们还渴望过上更美好的日子,只要大环境有序健康,那么,人们总会在博弈中找到最佳策略,历史总会向前推进。

现代化不是教育出来的,更非移植过来的,它只能内生而成,在趋势面前,懒惰、保守、僵化等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性中的傲慢。当我们自以为能人定胜天,以为通过工程方法就可解决系统问题,则集体灾难已距我们不远。夹江的故事反复证明了这一点,但愿我们不再落入同样的虚妄中。

原标题:走向现代化之难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