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忆上世纪60年代的北京 京郊大地那曾经的一片绿

2017-03-17 09:03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1960年代的中学生,对农村并不陌生。我高中就读于北京二十二中,学生们每年都要下乡劳动,地点多是顺义的公社和天竺农场什么的,吃农家饭睡稻草铺,而干的活呢,插秧、收麦、砍甜菜等,什么都干过。那时的京郊大地什么样呢?说起来如今的小青年都不会相信,而我现在回想起来,一阵阵也好似在梦中——那时的京郊,到处是绿,铺天盖地的绿,满世界的绿,青翠欲滴,浓得化也化不开。

作者 王琦


王金辉 制图

向绿色田野挺进

那时的学生无论去哪,都讲究步行。

下乡劳动之前,我们把行李捆得方方正正。出发时,背上行李,手提一个网兜,里面是洗脸盆和铝制饭盒。早早地集合好队伍,校门口印有二十二中的校旗,迎风猎猎飞舞。我们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上路了。

那时的学生队伍,无论迎宾还是拉练,都是一道无可替代的美丽风景。京城的百姓跟学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看到学生队伍总爱指指点点,乐不可支,甚至击掌欢迎。更何况我们还唱着歌儿呢,不上街则已,一上街必是高歌猛进,“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革命路上当先锋,哪里有困难,哪里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一浪高过一浪。

出了城,进入顺义界内,行进的步子慢了下来,歌也唱不齐了,为什么呢?大伙的眼睛都不够使了,争相观看路边风景:不要说那枣儿绿、桃儿青、杏儿黄,单说路旁笔直挺拔的白杨树,高大如斗士,叶子层层叠叠,绿荫匝地;放眼望,远处天阔云淡,红绿间疏黄,花褪残红,绿水绕屋。

走约莫两个时辰,来到潮白河畔,队伍里传出兴奋的骚动,面对如画风景,天天坐在课桌后苦读的学子们,激情四射,更别说我们的队伍里才子居多呢!只见浩浩荡荡的潮白河,清澄如练,绿水溶溶,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野渡舟横,杨柳绿荫浓,远处更是波淼淼,柳依依,绿水逶迤,我们走得浑身热气腾腾,真想在这江流宛转绕芳甸的青青草地上打个滚,真想在绿水无痕清见底的河水中扑腾扑腾
现在的孩子们啊,出门迈腿就上车,怎么能体会我们当年那身上大汗淋漓,满眼青翠欲滴的快活光景呢!

绿茵如画目的地

每到劳动地点,我们都会受到公社或农场的热烈欢迎。去公社劳动时,队干部和社员们为我们抱来一捆捆细软软、金灿灿的稻草打地铺;还没劳动呢,热情的大婶们就把青翠的枣儿和半黄的杏儿送过来,真高兴啊,不知先吃什么好啦,城里哪有这么多新鲜果子吃啊。

年轻时根本不知累是什么滋味,按说走了一上午,五十来里地呢,该休息休息了,可我们两分钟把各自的行李铺好,就觉得没事可干了,手里满满的抓一把枣和杏,我们三三两两跑出门外,。

出门就是菜地,绿油油水灵灵,正抱心的白菜新绿贱贱,瓜架上,绿云冉冉,绿瓜初可尝,再往前去,清江一曲抱村流,村外黄灿灿,烂银碎金一片,可能就是我们明晨要收割的新麦了。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