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在家上学”看上去很美? 全国6000人付诸实践约5万人有意尝试

2017-03-21 09:55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3月21日讯,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强化履行各方义务”,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这一通知再次把“在家上学”这一小众群体推到社会视野之中。其实,关于这一群体,公众还有着不少的好奇。作为“主动辍学”的群体,他们并没有放弃接受教育;然而,在新的政策引导下,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从“在家上学”群体特征来看,绝大多数家长接受过高等教育

“在家上学”集中在大城市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在家上学”研究课题主负责人王佳佳博士,在“第二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发布会”上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如今中国密切关注并有意尝试让孩子“在家上学”的人数大概是5万人,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学生总数大概是6000人。

五年前,中青报记者李新玲曾出版过一本书——《在家上学——叛离学校教育》,其中提到:“在家上学”的原因各式各样,既有主动选择,也有被动选择。比如,有孩子是因为不适应学校教育;也有的孩子是因为父母有非常明确的教育理想,不赞成目前学校的教育形势,要在自己孩子身上做试验。

王佳佳课题组尝试着为“在家上学”做一个明确的界定。按照实践方式,课题组将“在家上学”分为了多个类别,比如:一类是学校倾向的,把学校的模式、教材和方法直接搬到家里,但跟学校有所区别的是,家长们会更关注孩子的个体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做相应调整;还有一类则完全以学生为中心,没有固定、系统的课程,家长们特别强调自然教育理念,根据孩子的天性来组织教育活动。“有一些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倾向,强调中国传统的国学材料、传统文化;也有相当的比例是针对小孩子自己的特长,比如体育、音乐等;也有针对那些因为身体有残疾或者有问题而不能适应学校教育的。”

从“在家上学”群体特征来看,绝大多数家长接受过高等教育,大专以上的学历占80%以上,80%以上是城市居民,大部分居住在大城市,并且有过出国经历的比例非常之高。“我们对国外经历的认定是半年以上,结果有20%的学生家长是有半年以上的出国经历的。”此外,课题组还发现,有一半的“在家上学”家长有一定的教学经历:或是学校老师,或是受过中国师范教育的培训,或者是有过相关的教育经验。

资源对接升学出路困扰家长

初二学生昊昊两年前开始“在家上学”,同学关系压力大是促使他们一家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在昊昊妈妈看来,“在家上学”开始是很容易的。“但是,越往后走,我们需要链接更多的社会资源,因为孩子的平台和世界在扩大,如果仅仅只是把他放在家里肯定是不合适的。”与昊昊妈妈类似的是,对于很多“在家上学”的家长来说,最大困境之一是资源的单薄,“我们需要类似‘学习中心’那样的补充,让孩子们除了能够在家上学,还能有一个开放的课堂,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里形成学习小组,学习他们感兴趣的各个科目。”

半年前将家里读初中的老大拉出学校开始“在家上学”的邓女士,已经极大地感受到了这种方式带给自己孩子的成长。曾经做过教师的她对于校园刻板的一面难以忍受。听女儿说,语文老师曾经这样教孩子们做选择题,“如果题目和某个先进人物有关,就选最好的那个,你都不用考虑!”下定决心离开后,游学、互联网在线课程、京城博物馆丰富的资源让孩子的学习充满了选择,“我的孩子原来对历史不感兴趣,但是你带着她行走的过程就是在熟悉历史,从遥远的上古时期到现在,都可以捋得很清楚,孩子对生物和地理也有比较系统化的理解了。”现在唯一让她发愁的是,不知道该如何让孩子参加中高考,“我还是想让孩子参加考试来证明一下自己。”

作为“在家上学”的早期实践者,康平是这个圈子里的“榜样”。他没有遭遇过太多有关中高考出路的困扰,因为儿子的高等教育也是靠“在家上学”来完成的。儿子曾经在北大旁听了两年的课,“我们听的内容和时间,比真正在校学生听的还要多。因为是主动去听,是为需要而去学,所以效果会更好。”现在的儿子是一名编剧和脱口秀演员,“算是成功就业了。”

有人质疑,“在家上学”的社会化问题没法解决,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难以融入社会。家长们对此反而并不认同。康平说,儿子的朋友非常多,这来自于他的圈子非常多,“他们搞活动的时候,会有非常深入的交流、沟通,所以会交到质量非常高的朋友。而且年龄层次不光是同龄的,有的大,有的小,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更像社会里丰富的人际交往体验。”在康平看来,如果从幼儿园上到大学,每年都是与同年龄孩子交往,真正走入社会时,人际交往能力反而会遇到挑战。“我们的孩子学习时利用的就是社会资源,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学习的时候就已经进入社会了。所以对他来说,进入社会是一个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过程,别人毕业刚离开校园的时候,他已经在海里游泳了。”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