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2日讯,一篇《爱迪生救妈妈》再次把小学语文教材推上了封口浪尖。对于“假课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做了表态:新版教材中没有选用争议文章。

美国发明家 爱迪生
近期,网上有人对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提出质疑。经核查,该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在国内正式出版物中已出现,于2002年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关于这篇文章,社会上有人曾对其中某些细节提出过质疑,我们专门听取了有关专家意见,大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针对近日的争议,我们正在征求更多专家意见。
中央对中小学教材建设高度重视,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组织全国一流专家编写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新版一年级教材于2016年9月替换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今年9月替换二年级教材,明年后人教版所有旧版教材将全部更换为新版教材,旧版教材不再使用。在新版教材中,没有选用《爱迪生救妈妈》等有争议的文章。
针对近年来语文教材选文出现的一些争议,在编写新教材过程中,编写组对选文严格把握标准,广泛听取意见,分专题审查,涉及科技内容的选文,一律送有关领域科学家进行审查把关。
“假课文”
事件回顾
3月,网红校长“乐爸”在自己公号上发的一篇帖子,引起网友的广泛转发:



让“乐爸”惊呆了的是这篇
乐爸在文中写道:
早在2009年,就有浙江的三位较真的语文老师郭初阳、蔡朝阳、吕栋(注:前两位教师已经走出体制,现在是独立教师)为小学语文教材挑刺,对《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提出了质疑,经过多方考证,这是一篇杜撰的假课文。
课文主要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上医院来不及了,必须在家手术,因灯光昏暗,爱迪生想出了镜子聚光的办法,手术成功,妈妈得救了。
无论是课本还是老师的教参都没有注明文章的作者和来源。1847年出生的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没有阑尾炎手术。

乐爸还附上了2009年浙江三位语文教师找到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假课文(部分)
“假课文”事件
各方看法
温儒敏
“对语文教材的这种批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说。前几年有人爆料某版本初中语文教材发现30多个错误,甚至要把出版社告上法庭。温儒敏教授找来材料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所谓的30多个错误,绝大多数都是夸大,或者是爆料者自己弄错了,真正错的只有五六处,而且多为编校的过失,比如标点不完整、个别错字等,没有校对出来。
“其实,《爱迪生救妈妈》这篇小故事并非‘杜撰’,而是有来路的。”温儒敏介绍,1940年美国拍摄的电影《Young Tom Edison》,里面就有一段爱迪生救妈妈的情节。在选入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之前,1983年版的人教版初中英文课本第5册第9课中,已经选了一篇题为“Edison's Boyhood”的课文,其中写到了爱迪生救妈妈。而小学语文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这些材料编写的。
当然,这样也不能证实爱迪生小时候一定救过妈妈。“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即使有一定的想象和虚构,也是可以容许的。”温儒敏说。
“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温儒敏说。“教材选用课文,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文,很多都是经过修改的,对选文做少量必要的改动,并非显示编者‘高明’,主要是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课文,为了认字的安排,改动是常有的。
温儒敏教授同时还是“部编本”语文教材(“部编本”教材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的总主编,他介绍,这次“部编本”课文凡有改动,会在注解中说明。教材编写对原作的改动非常慎重,若原作者健在,改动都经过作者的同意,有的还会请作者自己动手来改。而经典作品一般是不作改动的,若有某些表达不合现今“规范”,在注解中加以说明。
连中国
“说到底,课本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工具而已。”连中国老师说,真正打动人心的不仅是课本呈现的那一点点。教育是立体综合的,教育中很大一部分是师生相处,这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重要。
“我们不可能编出完美的教材。”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连中国老师说,“发现了不对的地方,咱们就改。”但是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会牵扯到历史深处的东西,一些问题可能不仅涉及语文一个学科。改不改、怎么改不能因为网上的一个帖子就定,而是要由专业的机构、权威的专家经过反复地、谨慎的考证。
其实教育者也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哪篇文章是必须要看的。”连中国说,我们的教材中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把这些作品的价值全部挖掘出来就已经非常棒了,没必要在个别存在质疑的课文上纠结。教材是工具,教师不能被工具左右。
余党绪
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接触的信息量足够大,眼界也足够开阔,“在进行课文的选择时不能仅仅在价值观上把关,还要在事实上把关。”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余党绪说,孩子在把正确的观念内化为自身信念的时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发现支撑这个正确观念的事实本身是虚假的,他们会连带着对观念本身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在余党绪看来,人们对语文课文中的“错误”宽容度偏低,还跟人们一直以来的观念有关:教材是一个范本、一个标杆。所以有人会说:有那么多优秀的文章为什么不选,偏偏选中这些文章?
“其实,教材首先是为教学服务的。”余党绪说。比如,鲁迅的一篇文章出现了增减就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而选用教材的人更多是从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需求出发的,可能恰好鲁迅的另一篇文章更合适。
“社会上的很多讨论可能更多地站在文学的、社会的,或其个人趣味的角度上,而非语文的角度。”余党绪说。
“孩子需要判断力。”余党绪说,利用这些课文正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在引导孩子正视错误、研究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孩子自然就会成长。
余党绪介绍,我们的教育容易简单化,为了达到一个结果往往忽略了过程的教育意义,仿佛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告诉孩子一个“正确答案”。比如,我们在小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教育:只要你读书用功了将来就会成功。“而当我们成年之后才发现成功需要很多因素,如果当孩子小的时候把用功和成功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孩子长大之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内心就会增加很多平静和坦然。”余党绪说。
文章综合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乐爸生活家、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爱迪生救妈妈》将退出新版小学课本|“假课文”事件愈演愈烈,终于逼出官方回应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教学大缸”,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 教学大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