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社会

ofo上线以来事故总量或达数万起,你确定自己骑的小黄车是安全的吗?

2017-03-23 16:56 编辑:TF003 来源:北晚科技互联

2017年3月23日讯,事实上,ofo自己都不知道街面上哪些车辆已经不安全了,用户每次骑行其实都是在扔骰子“碰运气”——那些缺胳膊少腿的ofo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坏的,但那些刹车性能不合规、结构松动的“潜伏问题车”,普通用户能看出来吗?

你确定自己骑的小黄车是安全的吗?

但问题是,ofo目前显然并不专注于此(安全),ofo更倾向于以量取胜,把成本相对较低的自行车一批一批的运到地铁口、繁华街区上。这些新出厂的自行车自然符合国家各种安全标准,但经历磕磕碰碰、风吹水蚀之后,难保发生状态下滑、参数不达标的情况。

那究竟哪些车不达标了呢?ofo可能会说,“你看,问题车我们发现一辆坏车就拉回来一辆,没发现的问题车就暂时先带病上路吧,对不住了啊,小黄车的队伍太大了,不好带啊。”

在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面问题之外,仅仅把“出行便利性”挂在嘴边的商业模式,显然不是一个好模式;一家无法从制度上系统保障用户生命、财产安全的公司难以伟大。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只是想让你知道,随着共享单车行业的爆发式发展,共享单车用户规模逐渐放大,由此带来的现实是共享单车事故数量也将极其庞大。面对大大小小的共享单车事故,ofo们如何更好的为共享单车用户的安全问题是排在第一位的核心问题。在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面问题之外,仅仅把“出行便利性”挂在嘴边的商业模式,显然不是一个好模式。

共享单车的事故率究竟是多少?目前来说,我们还无法得知,ofo对此也并不愿意透露更多。事实上,业内人士以万分之一的事故率计算略显保守,这相当于一个人连续骑行1万次共享单车的过程中仅仅出现一次事故(事故本身可大可小),而这里我们不再做进一步的量化分析,暂且以万分之一的数据进行分析。

目前与机动车相关的保险措施已经较为成熟,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共享单车领域保险制度的无标准、不透明。一个无法保障用户生命、财产安全的商业模式看上去不是一个好模式,这势必会成为共享单车商业模式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看似顺风顺水、火爆无比的共享单车市场,其实已经是暗潮涌动。

“如果按照万分之一的事故率(实际数字或许远高于此)来估算,ofo的4亿次骑行相当于发生了4万起事故,只是因为某些原因你无法知道这些事故,而这次海淀法院受理案件恰巧成为一个了解真相的突破口而已。”——业内人士

进入2017年,作为共享经济领域最炙手可热的业态,共享单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伴随着用户量的爆发式增长,以ofo、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明星企业不断刷新着各种行业纪录,让人好生羡慕。

3月21日,ofo正式宣布,公司旗下共享单车日订单已于近期突破1000万,成为继淘宝、滴滴、美团之后,中国第四家日订单过千万的互联网平台;3月16日,ofo宣布与芝麻信用达成战略合作,引领共享单车行业开启“信用解锁”时代;3月1日,ofo宣布获得4.5亿美元D轮融资,创行业最高融资纪录,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共享单车平台……

目前,ofo共享单车宣称,自2015年6月上线以来,ofo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共享单车平台,连接单车超过220万辆,覆盖全国43个城市,为超过3000万用户累计提供超过4亿次出行服务。

然而,在数以千万计的用户、数以亿计的骑行服务之上,本报记者一则关于《共享单车惹上首起索赔官司》(详见2017年3月19日《北京晚报》3版)的报道,却将一连串极其尴尬的问题抛向了ofo:4亿次用户出行中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故?事故处理过程中,作为平台方的ofo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在模式上保证3000万ofo共享单车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

有业内人士认为,“首起索赔官司”只是冰山的一角,而ofo共享单车4亿次用户骑行背后也必然有着数以万计的事故。在共享单车行业整体标准尚未搭建起来的当下,如何保障用户“安全”的问题,似乎比共享单车提倡的“便利”问题更重要。

首起共享单车官司曝光
用户向ofo索赔2万元

迄今为止,共享单车行业有过多少起官司我们不得而知,但冯先生起诉ofo或许是第一起见诸报端的共享单车索赔官司。

来自北京的冯先生称,今年1月28日21时左右,他从地铁八通线中国传媒大学站出站,通过手机扫码租用了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即ofo共享单车)投放运营的ofo共享单车。在骑行不到100米处遇到下坡,结果自行车刹车突然失灵,导致他连人带车失控摔倒。

据冯先生回忆,当时其面部着地,牙齿当场折断5颗、缺损1颗,唇部、面部均受伤严重,经诊断为上下唇内外及面部挫裂伤,鼻梁骨折。冯先生认为,拜克洛克公司投放的产品应经国家有关部门许可,应保证产品不存在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运营过程中亦应做好维护保养检修工作,保障使用者人身安全。为此,冯先生将拜克洛克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该公司赔偿医疗费、误工费、伤残赔偿金、后续治疗费、交通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2万元。

据悉,目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而随着这起案件被法院受理,共享单车的安全问题,以及用户使用共享单车过程中的事故责任承担等问题,成为目前迫切需要人们重新审视的话题。

用户安全问题排第几?
官司当前 ofo“冷”处理

针对冯先生使用ofo共享单车发生事故并起诉和索赔2万元等事宜,本报记者多次尝试联系ofo创始人及相关工作人员,但结果是ofo公司方面对此事只字不提。与此同时,ofo共享单车APP上所公开显示的“ofo用车所含保险”一栏也语焉不详,并不能解答我们目前的所有疑惑。

尽管发生在冯先生身上的事故尚未明确责任,但在用户生命、财产安全问题上,ofo如此“高冷”的处理,的确有些耐人寻味。对此,本报记者在咨询法律工作者后得悉,市民注册共享单车账号后,交纳押金支付费用,扫描二维码骑行共享单车的行为,是在事实上形成一种租赁关系。共享单车企业作为出租方,应当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尽到审慎、善良管理及维护保养的义务,同时有应当向单车的租用者针对租车的注意事项、安全骑行事项等进行告知与提醒的责任。

据介绍,事故发生后,若是共享单车经过权威部门的司法鉴定予以确认存在产品缺陷,则需承担共享单车平台方赔偿责任;如果共享单车使用者是被其他人撞伤,属于交通事故的,按相应交通事故程序来处理。

这里提醒共享单车用户,若骑行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身体损害的,应当及时报警,对现场进行拍照取证,并对所骑行的共享单车进行保存,方便事后的鉴定和索赔。

3000万用户 4亿次骑行
ofo如何保护用户安全?

在ofo开启美国、英国、新加坡等海外市场的运营之后,ofo 创始人兼CEO戴威曾表示:“ofo致力于成为影响世界的公司。感谢用户的使用和认可,我们将继续引领整个行业快速、良性的发展,为全球用户提供便利的短途出行服务。”

而眼下,在冯先生这样遭遇不幸的用户看来,比便利的出行服务更重要的,其实是安全问题,毕竟没有人愿意为“便利”而去牺牲健康、生命。事实上,与ofo目前已有的3000万用户及4亿次骑行服务相比,冯先生的遭遇或许只是沧海一粟。

“自行车骑行本来就是一个事故多发的领域,无非是事故有大有小。”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按照万分之一的事故率(实际数字或许远高于此)来估算,ofo的4亿次骑行相当于发生了4万起事故,只是因为某些原因你无法知道这些事故,而这次海淀法院受理案件恰巧成为一个了解真相的突破口而已。”

这位业内人士认为,为了尽快获得更多的用户和市场份额,ofo共享单车这样的企业确实是重“便利”,轻“安全”,“你试想一下,如果你每次要用ofo,它的app强行你一项一项检查车体各个零部件是否安全,然后再强行你佩戴头盔等护具,没个十分钟一刻钟的你都没法上路,那你还骑ofo吗?”

评论人士认为,与高频使用的产品属性和庞大的用户规模相比,以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企业,它们所面对的法律法规、企业管理等层面的新现象、新挑战同样庞杂。而在这些问题面前,一味地“高冷”或者遇到问题就刻意避避风头的处理方法,显然有失妥当。

小编手记
为ofo算笔“安全帐”

在微软如日中天之时,比尔·盖茨曾说过:“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相比之下,推出共享单车刚满第一个18个月的ofo也该居安思危,多在产品和用户身上花点心思。

事实上,给ofo共享单车们算账的大有人在,比如说有人算出来ofo一台车的生产成本在千元左右,未来有望控制在600元左右;有人算出来ofo需要招聘3万名维修工人以应对居高不下的损毁率;也有人算出来像上海这样一个中心城区,大致上投入45万辆共享单车就足以达到饱和等等。而这里,笔者要给ofo算一笔用户的“安全”账。

据ofo官方公布的数字,自2015年6月上线以来,ofo已累计为用户共享骑行4亿次。倘若这其中的每一万次骑行过程中会出现一次事故的话,ofo上线一年半多时间以来,平台上出现的大小事故便已高达4万起——虽然4万起事故看上去很庞大,但按照我们预先设置的万分之一的事故率来看的话,这还是一个很保守的数字了。

将大小事故的赔偿医疗费、误工费、伤残赔偿金、后续治疗费、交通费、精神损害抚慰金、车辆损毁费用等一并计算起来,如果平均每起事故的处理成本是1000元人民币(其实单独一辆共享单车的折损费用就可以高达1000元)的话,那ofo目前累计投入的“安全”代价就至少要4000万元;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多,共享单车使用频次的不断累计,未来ofo每年因为“安全”方面的损失可能会高达上亿元,这甚至超过了绝大多数A股上市公司全年的净利润。

既然如此,与其因为“安全”问题受罚,不如反过来多考虑考虑用户“安全”,至少1亿元人民币可以一次性为目前市面上220万辆ofo共享单车加装诸如头盔之类的简易安全防护措施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 北晚科技互联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