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互动 > 北晚资讯

生日特刊1:《北京晚报》迎来59周岁生日

2017-03-30 15:33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阳春三月,我们迎来《北京晚报》59周岁生日。诞生在春天里的《北京晚报》,一直保持着春天般的勃勃生机。千千万万个日夜,北京晚报人以纸为媒,带给读者春的希望,夏的热情,秋的收获,冬的宁静。在《北京晚报》的发刊词里,我们强调要“补日报之不足”,要求记者从市民喜闻乐见的角度来报道新闻,报道的内容要贴近人民、贴近生活。

《北京晚报》59周年生日特刊版面赏析

59年来,《北京晚报》一直秉承着这样的办报宗旨,坚持站在群众中办报,聆听读者的声音,脚踏实地为读者服务,全心全意为读者排忧解困。

59年风风雨雨,《北京晚报》与北京这个城市共同成长,是北京人离不开的家庭首选报。

为了聆听读者心声,更好地为读者服务,2013年11月17日,“市情与民声---我们日夜在聆听”(以下简称“聆听”)栏目创办。该栏目由《北京晚报》与北京市信访办合办。一个原本只打算办3个月的栏目,由于接地气、贴民心,受欢迎程度远超预期。在广大读者的热情鼓励和支持下,“聆听”栏目竟坚持办了下来,这一办就是14年。

“聆听”栏目的宗旨是: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千方百计为民解忧。截止到今年2月,该栏目共刊登2452期,采访报道老百姓反映的问题1600多个(件),这些问题百分之百得到了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的回复并采取了改善和解决措施,其中80%以上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累计百万市民因此受益。

“聆听”栏目以北京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12345的群众来电及电子邮件为依托,以现场采访的形式,反映群众呼声。从呼吁城市开铺设盲道、开通生命通道,到政治城市环境、治理开墙打洞;从首倡老楼加装电梯,到监督城市空气污染;从食品卫生到大众健康,“聆听”栏目始终围绕着百姓关心的方方面面,在报道的同时,全力联系有关部门帮助市民解决实际难题。

我们知道,想要做出好的新闻,记者就必须离新闻足够近。14年来,“聆听”栏目的记者就是这么做的。我们坚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反映群众呼声,真心实意帮助老百姓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用鲜活事例弘扬时代主旋律,用感人故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用真情报道赢得社会公信。

“聆听”栏目报道的每一件事,都发生在老百姓身边,发现问题、报道问题,解决问题,这3个环节密切衔接、环环相扣,是“聆听”栏目受到读者欢迎的根本。该栏目已经在读者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聆听”栏目还开创了政府便民电话与新闻媒体的全新合作模式,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起一条政府与市民沟通的“绿色通道”,架起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理解、关爱、支持的“连心桥”。

“聆听”栏目不仅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和喜爱,同样也引起了市领导的关注和肯定。创办初期,时任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同志对这个栏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称赞这是“执政为民,政务公开的具体体现”,并对办好这个栏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希望,他要求“市政府各部门要给予积极的支持”。

一个栏目得到如此的关注,其关键就是找到了领导意愿、群众期望、政府职责、媒体宣传主旋律等方方面面的契合点,引起了共鸣。

通过14年来的实践,“聆听”栏目搭建起了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一个平台,拓宽了群众和政府联系的渠道。通过这个平台,让群众有更深入地了解:政府做了什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让政府了解群众需要什么,想说什么,想听什么。群众也把“聆听”栏目看作一条纽带,通过这条纽带使政府与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加了相互理解,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发挥了积极作用。

《聆听》之所以能坚持14年,而且还将继续聆听下去,离不开《北京晚报》59年来一贯坚持为民办实事的土壤。无论媒体环境如何变幻,《北京晚报》为民服务的初衷不会变。

按照我国最新的年龄划分,41至65周岁为中年。人到中年,多了一分理智,多了一分包容。进入成熟期的《北京晚报》,多了一分担当,更多了一分理解。

59年,我就在您身边。今后,《北京晚报》将一如既往,一直在您身边,继续聆听您的声音。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军华/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