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微信能取代“见字如面”的书信吗?看看中学生们怎么说

2017-04-06 10:54 编辑:TF006 来源:北京晚报

微信作为一种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平台,如今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微信朋友圈交织而成的各种各样的“圈”,就像是一张无处不在的大网,几乎将我们每个人都“网罗”其中。同学圈、好友圈、家长圈、班级圈、学校圈、家人圈、亲戚圈、发小圈……

作者 中学生


绘画:常柳钰(13岁) 北京一七一中学初一(16)班

随着微信铺天盖地地袭来,有着悠久历史的书信已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微信开启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崭新时代,但也有不少人慨叹:每天一早醒来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刷微博、刷朋友圈,从一个链接点击到下一个链接,然而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了。世界四通八达,微信让很多人“成为朋友”,可是我们能真正抵达朋友的心灵深处吗?期待更多同学畅所欲言,并写来独到的真知灼见……

微信为何总缺少点“真真切切”

李安然(16岁)

如今几乎人人都有微信,想跟哪个人保持联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微信号是多少?回头我加你微信。”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和通讯平台,我们最愿意的是在上面分享一些自己的“英雄”事迹,以求得朋友的赞美;或是自己受了委屈,要到群里倾诉一番……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情感宣泄,我们希望得到朋友的关注和理解,以达到自身情感的满足。

可是,如果我们收到的是一个笑脸,或是旁边吊着两滴泪,或者是一个团面似的东西肆意地狂扭来表示朋友与你同喜;一个手叉着腰的小人两条眉毛飞速颤抖表示朋友对你诉说的事感到吃惊;把两只眼睛瞪得鬼大,眼睛上几点白光就是同情别人的遭遇;对许久未见的老友发上一连串的爱心,好似对他有多么的想念。对方可能确实读到了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或者心意,并也想发自内心地回复,但这些图标就好像是一个个看热闹的过客,冷冰冰的,看不出有什么情绪,本来充满情感的交流最后却变成这样一种枯燥无聊的效果,真可谓“多情却似总无情”。

相比之下,书信则更有人情味。像张籍给东平李司空师道写的《节妇吟》将自己比作已出嫁的妇女,含蓄委婉地表明自己维护唐朝统一的立场,拒绝李司空的收买。“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若是仅仅用微信发给李司空一个表示遗憾的图标或简单流行的网络用语,又怎么能够感动李司空,让他善罢甘休呢?

信瓤静静地卧在信封里,不像微信标右上角的那个小红点兢兢业业地恪守职责惹得人心烦意乱。当我们打开信封,抽出信瓤,随着信纸沙沙作响的过程,一股柔情就会弥漫在心头。因为寄信人是如此用心,看到熟悉的字迹,我们也会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字里行间那饱满的真情。这是微信那种冷酷无情的表达方式无法达到的。

我和一个朋友都不大爱用微信,觉得微信总不能真真切切地表达出我们的情感,只好应付似地一问一答,憋着一肚子的话都变成了干瘪的符号。所以我们常给彼此写信,见面时交换,尽管有些滑稽,但看到彼此精心制作的信封,想说的话多得写不下,只能挤着写下一个小小的落款,我真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不否认微信自有它的好处,有什么急事很快就可以得到答复,但它却缺少了一种真情的流露和情感的交流,而这些都是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最珍贵的享受。

本文作者女,出生于2000年6月,现就读于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北校区高二(2)班。

微信给我们带来哪些弊端

易天博(14岁)

近年来,手机的普及带给了我们极大的便利,各种社交软件也随着层出不穷,比如微信。但这些“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快捷的同时,是不是也存在弊端?

在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发明之前,距离远的人们互相传递信息,都是通过书信的方式,由邮递员和邮局工作人员互相传递,近一点的话要两三天,远一点呢就要一周都不止了。而且,邮递员不是超人,总会有送错的时候。但写书信也有不可替代的好处,在书写的过程中,可以直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字水平。在宁静的写作氛围内,把自己想表达的冷静思考写下来,这里边是有一种韵味的。所以说,书信虽然不太方便,有时可能还误点事儿,但写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与心的交流。

微信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它既像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又像是雪山上的一个雪球,雪球和水滴越来越大,最终势不可挡!微信虽是人类科技的一大进步,甚至不用出门就能够获取一切资源,微信支付、微信微商、生活缴费等。但是,它的弊端也随之显现。足不出户就能办各种各样的事情,看起来是好事,实则不然,长久待在家里,不仅会失去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能力,而且容易越来越暴躁,身体素质下降,视力下降。此外,人们会变得不会写字,错别字满天飞,还美其名曰是时尚的“网语”。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管控”自己,伴随着这种高科技软件的进步,就会是我们身体素质的退步,我们美好心智的退步……

微信极大地方便了我们,也使我们面临着极大的考验。让微信时代更加美好,更有效地帮助人类,我们才对得起它发明使用的初衷!

本文作者男,出生于2003年2月,现就读于北京一七一中学初二(2)班。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