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国内

重庆精典书店连年亏损却越办越大 老板怎么想的?

2017-04-24 15:38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在重庆,有一家叫做“精典”的书店,光鲜亮丽又不失气质。有人说,在这里可以看到最美的江景;也有人说,在这里拍照发朋友圈的人比买书的人还多。创办19年来,书店连年亏损却越办越大,这是为什么?老板怎么想的?记者带你一起探秘。

新华社 王全超/摄

■记者探秘

精典书店文艺范儿“迎合”年轻读者

位于重庆南滨路上的精典书店,面朝长江,夜幕降临,对岸高楼林立的解放碑、朝天门灯火辉煌。临江的大落地窗前,打扮入时的重庆女孩黄雨萱一边喝着卡布奇诺一边翻着小说。“我喜欢这里的氛围,每周要来两三次,让心情沉淀一下。”黄雨萱说。也许正是为了“迎合”更多年轻读者,在精典书店16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巴渝传统的吊脚楼式建筑设计、墙上徐克的照片、大师制作的武夷岩茶,处处体现着文艺范儿。“环境舒适会吸引更多人,来的人多了,看书的人也会慢慢多起来。”书店创办人杨一说。

4月23日这天,记者看到精典书店里“人满为患”,大部分都是时尚的年轻人,还有几个网友在做网络直播。杨一欣慰地对记者说,通过对精典书店读者群多年的观察,读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很多90后、00后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店老板

“理科生”弃笔从商不忘初心苦心野心

54岁的杨一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后来辞去高校教师工作,弃笔从商,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早下海的一批。“赚钱之后就想回馈社会,而开一家好的书店就是我选择的方式。”杨一说。让更多人喜欢阅读,甚至希望书可以改变某个读者的命运,是杨一创办书店时的“初心”,也是他坚守实体书店的“苦心”,更是他这份事业最大的“野心”。

杨一和书有一段难解的情结。“我小时候其实是一个很不安分的人。”一次偶然,母亲把杨一领进图书馆。那年他13岁,第一次走进图书馆。望着一排一排高大的书架,杨一一下子就被震住了。

“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身上的野性在消失。我开始爱上阅读,慢慢地开始读书,成绩也一点一点好起来。有这个经历以后,我就觉得是书改变了我,所以我也希望用书改变更多人的命运。”杨一说。
“理科生”杨一给书店注入了自己的个性标签,突出科学类图书的地位,是精典书店最大的特色。杨一最爱的科普书《从一到无穷大》,莫比乌斯环、克莱因瓶、超级立方体等科学装置也摆在书店最显眼位置。经过多年力推,现在精典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里有了科学类书籍。杨一说,这在国内的书店是很少见的。

■坚持创新

在这拍照发朋友圈为何比买书人还多

书店自1998年创立以来,挣钱时少,亏损时多。当代人娱乐形式多样,电子阅读激增,网购书籍兴起,精典书店跟大多数实体书店一样,都面临经营困局,仅去年就亏损一百多万元。
19年来,杨一一直是靠其他生意赚钱来补贴书店。很多人不解,一个商人为什么要坚持做一门“亏本生意”。杨一的解释是情怀和梦想。因此,尽管亏损严重,精典书店仍办得更大更好。有人说,在这里可以看到最美的江景;也有人说,在这里拍照发朋友圈的人比买书的人还多。

去年,精典书店从驻守了18年的解放碑商圈搬迁到南滨路,杨一投资500万元,带来了一次重要升级。不仅面积从500平方米猛增到1600平方米,图书量从15万册增加到20万册。书店功能大大拓展,成为一个“城市文化客厅”。书店门口,一座古希腊柏拉图学院风格的半圆形梯级剧场,演讲、话剧、音乐会、诗歌朗诵、新书发布会等活动常在这里举行。新增的茶室、咖啡馆、书房式小会议厅,在满足读者更多需求同时,也给书店带来营收。

杨一的坚守得到了政府支持。精典书店获得重庆市文化产业和实体书店的扶持资金支持,南岸区政府也向其购买服务,由精典书店承接活动,借以培养全民阅读氛围。精典书店迁址南岸区,还与南岸区图书馆碰撞出火花。从书店中央的吊脚楼拾级而上,是重庆市南岸区图书馆的一个分馆。读者可以在这里阅读,也可以到书店收银台办理外借手续,看完后可在市内任何一家公共图书馆归还。见过图书馆里开一家小书店的,但书店里“藏”着一家公共图书馆的确罕见!重庆市南岸区文化委主任李永文说,把公共图书馆植入书店、咖啡馆、文化机构等社会单位中,是政府为市民提供更优质服务的一种创新,可以把有限的政府图书馆资源向社会进行无限的延伸,让更多年轻人走进读书空间,喜欢阅读。

据新华社中国网事

 

来源: 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