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老协和”的新式教育 洛克菲勒家族和中国有着怎样的联系?

2017-04-25 17:01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4月25日讯,不久前,美国银行家、慈善家戴维·洛克菲勒去世的消息,受到中国网民的关注。

作者:黄强



“老协和”的教学大楼

一位美国老人的去世,为何在中国引发关注?事实上,洛克菲勒家族和中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二十世纪初,洛克菲勒财团所属的洛克菲勒基金会进入中国,参与投资、建设中国的高校和医院,并资助中国的文化项目研究。北京协和医学院正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负责创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小洛克菲勒正是戴维·洛克菲勒的父亲。

19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办后,不仅在硬件设施上极为领先,在教学制度上,还沿用与当时美国医学院类似的理念。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北京协和医学院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气息,更重要的是,它为1949年后的中国医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

195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走上了全新的发展道路。而在此之前,“老协和”的新式教育同样为人们所称道。

1

洛克菲勒基金会接收“协和医学堂”

为什么一个具有基督教背景的美国财团会在中国投资建设医院、医学院?他们培养的医学人才达到怎样的水准?基金会对于中国文化项目研究有何影响?基金会又从中国项目中获得了什么?

时间要回到1904年。当时,洛克菲勒财团创立了公共教育基金,也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前身(1910年以洛克菲勒基金会名义出现,1913年5月14日获得纽约立法机关特许令)。

基金会创办初期资金是1亿美元,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1870年创立标准石油公司、十九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约翰·洛克菲勒的儿子,最近去世的戴维·洛克菲勒是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儿子)担任第一代会长。

基金会的关注点是教育、健康、民权、城市和农村扶贫。1905年1月的一天,洛克菲勒基金会总策划佛里德里克·盖茨向老洛克菲勒(约翰·洛克菲勒)建议,将目光转向外部世界,特别是远东。这个建议符合正在寻找慈善事业长远规划的发展方向,经济落后又正在发生巨变的中国,与基金会正在寻找的发展方向颇为吻合。从1910年起,老洛克菲勒先后派出三个调查团,了解中国国情,考察教育体系、医疗设施、卫生条件、经济水平,以求给决策层一个科学抉择的依据。调查报告非常详尽,让老洛克菲勒看到了投资中国的巨大良机,由此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选择在中国促进“科学医学”项目,在中国兴建一所以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为模板的高水平、世界一流医学院。

老洛克菲勒之所以选择医学作为改变中国的突破点,与当时正在崛起的“科学医学”有密切关系。考察团成员、芝加哥大学教授托马斯·张伯伦认为促进健康与科学的项目是最理想的选择。而且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渴望西方教育,特别是西方医学科学;中国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美国教育以及贸易的海外拓展有直接的影响。

1915年基金会决定在中国开办医学教育,最初考虑在北京、上海两处建设医学院。在北京,一个叫做“协和医学堂”的教会学校进入他们的视野。说来有趣,“协和医学堂”的创办也有慈禧太后的一份功劳。当时最早来北京行医的英国伦敦会的雒魏林(也有译作洛克哈特,William·Lockhart),1861年在北京开设了医院。后来医院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毁,伦敦会的另一名医生科克伦(曾于1897年在中国东北的朝阳开设诊所),1901年来到北京,重建医院。通过行医,医生科克伦博得了慈禧太后及亲信太监李莲英的好感,慈禧太后为医院捐助了白银一万两。

1906年,伦敦教会与英国、美国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开办了“协和医学堂”。协和医学堂成立后,人气甚旺,前来报考求学的人络绎不绝。1908年医学堂正式开课,到1914年共有38名毕业生,当时校园内有14名外国老师,学校的年开支不到5万美元。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花费20万美元价格买下北京协和医学堂。在学院命名方面,按照常规,当用人名,即洛克菲勒医学院,考虑到中国文化因素,基金会驻北京主任顾临(美国外交官)建议保留原有协和二字,将校名改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基金会最初计划是成立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上海哈佛中国医学院(又称哈佛中国医学专校)作为洛克菲勒医学院的基础,后来因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投资远超预算,而且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影响力也出来了,基金会就放弃了上海的建设计划。

2

协和医院建成费用大超预期

1917年9月24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奠基仪式。

随着协和医学院的创办,基金会提出建设配套的医院,原有的协和医学堂的面积就显得捉襟见肘。洛克菲勒基金会又投入巨资,用12.5万美元买下豫王府,使得医学院的面积达到了25英亩(150亩)。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建设体现了追求卓越的品质。建筑外观是中国古典风格,以北京的宫殿和庙宇为模型,建筑物采用灰砖。在校园与建筑物规划时,发生过一段小插曲。基金会请来美国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柯立芝做规划设计。校方原本要推掉豫王府原有建筑,建设西式风格的现代化建筑,但是遭到柯立芝的反对。柯立芝对豫王府考察后,认为保留原有东方建筑,更能体现医学院的建筑美学与建筑魅力,他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保留原有建筑的拱顶、琉璃瓦,以绿色的琉璃瓦作为整个医学院的建筑屋顶。建筑外观中国化,内部设置则西方化。楼檐下及所有门廊和进口处按照中国传统建筑工艺描画上红、蓝、绿、金色彩绘,由于建筑屋顶采用了绿色琉璃瓦,远远望去,一片闪烁的碧绿,因此协和医学院被称为“绿城”。规划中还将协和医学院与实验室的建筑用走廊连接,组成一个紧密的整体,科与科距离很近,这样就把教学和研究相互联系起来。在当时,美国任何一个医学院都无法与这样的设计媲美。

为什么要考虑协和医学院建筑外观与周围的中国古代建筑融合?柯立芝的解释是,要让使用这些建筑的中国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使他们在这里工作时能激发最密切的合作,同时也是表达我们对中国最优秀建筑的真诚赞美。

建成后的协和医学院,树木茂盛,建筑雕梁画栋,色彩绚丽,楼与楼之间空地铺满草坪,典雅的古典风格。但是走进室内,水泥地面,起居室壁炉,厨房内有热水器,墙壁上的电线、电灯,又给人们非常现代的感觉。在这样东方古典建筑与现代工业文明交织的环境中学习、工作,怎能不激发人们的创新、创造欲望?

另外,现代工业文明还体现在医学院与医院的设置方面。协和医学院有独立的动力设置与机械系统,建有高压锅炉房与发电厂。为了减少噪音,发电机组和锅炉房都建在地下3米处,其供电容量不仅可以满足医学院与医院、教职工宿舍,还可以对外供电。此外,饮水、制冰、供暖系统都很完善。

1921年落成的协和医学院拥有14座宫殿式外观的新楼,附属楼和保留下的建筑共59座,包括解剖教学楼、生理和药理教学楼、化学楼、病理楼。协和医学院最终拥有225张教学床位和30间私人病房,一所护校,一个大型门诊部,医院管理部,一座礼堂,一个动物室,两处学生和教师宿舍区。

不过,如此精心的设计,建设费用肯定少不了。基金会将豫王府改造为医学院的造价远远超过原来的设想,最初的预算只是100万美元,但是购买王府地产和新楼建设一共花费了750万美元,基金会为建筑协和医学院共花费828.3万美元,大大超过了预算。在后来的三十年中,基金会为协和医学院建立和运作维持,投入了近4500万美元。同样的,协和医学院最终呈现出的一流水准,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超过了当初的设想。

1921年,学校建成开学,小洛克菲勒(即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老洛克菲勒之子)从美国乘坐轮船,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后,赶到中国出席开学典礼。小洛克菲勒在落成典礼上表达了建设协和医学院的宗旨:“希望给中国人民,不仅仅是医学科学,而且是西方文明在思维发展和精神文化上的精华。”

3

除了医学院还有护士学校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早期重要的国际项目,体现了基金会对于促进科学特别是“科学医学”发展的承诺。1915年这一计划付诸实行,191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奠基;1917年9月开办医预科;1919年10月开办医学本科,学制为八年制。

为了管理、建设北京协和医学院,洛克菲勒基金会了成立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又称罗氏驻华医社)承担在中国的医学教育与管理工作。小洛克菲勒亲任主席,巴特利克博士任会长,驻京主任仍为顾临。

同时,医学院还确立了健全的组织结构。建校伊始规定,任何计划必须得到学校董事会到会人员三分之二的通过,才可以实施。校长由董事会任命,统管学校并任命副校长、医院院长等校务人员,总务长、司库由董事会任命,分别掌管财务、监督财务管理。设立医学院管理委员会,下设教育、医学和事务等3个专业委员会。

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6月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高等院校校长必须是中国人,学校董事会大多数董事也必须是中国人。1929年4月,美国董事辞呈,选举中国继任者,协和医学院新一届董事会由胡适、张伯苓、伍朝枢、施肇基、周诒春、翁文灏、刘瑞恒等中国人组成,刘瑞恒博士出任第一任中国籍协和医学院院长。也正是在1929年,北京协和医院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改名为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

另外,协和医学院建设之初,就提出了“建立一个与欧洲、美洲同样好的医学院和护士学校”的目标,因此,在开办医学本科后,1919年6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高级护理沃安娜受聘筹办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1920年9月护士学校正式开学,第一期学生只有3名。1925年护士学校与燕京大学合作,在生物系设立护理预科,学制5年。

抗战期间的1941年1月护士学校被迫停办,校长聂毓禅对学生进行了妥善安排,愿意继续求学的安排到有关学校;希望工作的进入中央医院、同仁医院等医院;想回家的协助回家。个别学生坚持完成学业,有13位学生在1941年6月获得了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文凭,实属不易。后来在西南联大的协助行,1943年7月聂毓禅恢复了护校。抗战结束后,1946年5月协和护校回迁北平。60多名师生乘坐三辆大卡车,一路艰辛奔赴北平,途中又更换火车、乘坐轮船,辗转颠簸,一位师生都没落下。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