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旧照

百年前西方报纸如何报道“甲午战争”

2014-07-24 12:07 编辑:TF000 来源:网络

120年前的7月25日,饱含屈辱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2014年再度定格7月25日时,一本名为《甲午——120年前西方媒体的观察》的书也即将出版。当时的西洋老报纸是如何报道这场战争的?该书试图为人们认识那段历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书的作者是几位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他们为把尘封的事实“挖”出来,在繁忙工作之余,曾奔赴世界各地找寻老报纸,并为此组成“万国报馆”兴趣小组。

 

1

1896年7月26日《小日报》法兰西的贵宾李鸿章总督,中国的特别使者李鸿章的心情不会太好,尤其是在最近中国和日本的战争中,他的皇帝在奖励了他一件象征着信任与荣誉的黄马褂之后,又把它剥夺了。这次李鸿章是穿着黄马褂来访的。

发生在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在西洋老报纸上是如何进行报道的,对读者而言,这是个谜。当一群中国人把这些尘封已久的报道从老报纸上慢慢“挖”了出来之后,这个谜底才逐渐揭开。媒体人田彤和他的朋友王昱等为此组成了“万国报馆”兴趣小组,并即将推出一本叫《甲午——120年前西方媒体的观察》的书。这群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不愿意说历史担当这类话,但他们说,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想给人们认识那段历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目标出现在诺丁山古董街

 

3

1894年12月1日《图片报》中日军舰比较之日方战舰。

2012年夏天的一个周末,伦敦诺丁山古董街就像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一样热闹。媒体人田彤利用报道伦敦奥运会的间隙,顺着人流一家家小摊仔细地看过,直到他在一家小店与一堆老报纸不期而遇,才像钉子一样被死死地“钉”住了。

田彤一直对1911年前西方媒体如何报道中国非常着迷,当他不断翻动着落满灰尘的《伦敦新闻画报》的时候,一幅幅版画瞬间抓住了他:中国士兵脸上惊恐的表情、正在疾驰当中的战马、中日两国的战舰……空气中漂浮着翻动老报纸的声音,田彤也意识到这些老报纸在聚焦清末中国时的巨大价值,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庚子赔款、辛亥革命,大的事件这些报纸几乎全有报道。没有犹豫,他一下子买了30多张英国老报纸。

老报纸背回家,田彤的周围很快聚集了一群有老报纸情结的朋友。他的发现令大家群情激奋,也让这群人找到了忙乎的方向。2012年夏天,“万国报馆”兴趣组就这样诞生了,有高校教师、大学生、媒体人、外交官等,共有17个人。

寻找西方老报纸上的“清末中国”报道还在继续着。在美国纽约,田彤的朋友王昱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旧书店;而在法国巴黎,他从二道贩子手中,“截获”一批从图书馆、藏家手里买下的老报纸。“和英国报刊比,法国报刊印刷比较差,但彩色图片很多,有些还是手工上色的。”田彤说。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去年秋天,王昱还在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因此拥有哈佛人的“特权”——可以自由翻看图书馆收藏的一百多年前的报纸。那个“世界”令人震撼,以致于王昱花了一个月,不断把老报纸从报架上取下再放回。“我查阅了一百多年前的所有老报纸,知道和中国有关的报道到底在哪一张报纸上,具体在哪一天、哪一版。”王昱说,他还利用图书馆的微缩照片,并利用网络扩大自己的寻找目标。
除了英、法、美老报纸,田彤又利用媒体人的便利,请各国的朋友帮忙收集,并亲赴俄罗斯、日本搜罗。

但资料收集并不是所有时候都那么顺利。1894年11月21日,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James Creelman)的报道发回纽约后,由普利策亲自编辑刊发,那期报纸也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王昱遍寻波士顿、纽约的各大旧书报刊店,均未找到那期报纸的原版。不过,他最后在哈佛图书馆找到原报纸,随后翻拍了下来。1896年9月2日,李鸿章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专访时,批评中国报纸的“编辑们不愿将真实情况告诉读者”,这期报纸也未找到原版,最后也是王昱在哈佛翻拍的。

收集来的老报纸最终聚齐了,田彤和朋友统计了一下,这些老报纸主要有英国的《图片报》、《伦敦新闻画报》,法国的《插图报》、《小日报》、《小巴黎人报》,美国的《哈珀斯周刊》,另外还有部分日本的浮世绘以及俄国的《田野》周刊。这其中,甲午战争、庚子赔款的老报纸最多,甲午的有300多份,庚子的有200多份。田彤说,“甲午”主题的报纸居多,所以兴趣小组把研究主题首先落在了“甲午”上。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