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日讯,重庆北郊的礼嘉,有一片高高低低的小山丘,嘉陵江从中穿过,少有人居住。从两年多以前开始,这里变成了一片热闹的大工地。几乎所有重庆人都知道,这里即将建成一个大型游乐园。游乐园里先期立起的摩天轮,已经成了重庆的地标。

贺明说,很多北京人不愿意离开北京,既有首都生活条件优越的原因,也因为骨子里已有的优越感。
虽然总是雾蒙蒙的,但即使在几公里外,重庆人也能看清楚这座摩天轮。在重庆人口中,这里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有人叫它“嘉年华”,有人叫它“游乐园”,也有人干脆就叫它“摩天轮”。其实,这里叫“欢乐谷”,就是那个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的知名游乐园。
贺明在“欢乐谷”所属的华侨城集团已经工作了23年,他今年46岁。前23年,他在北京长大;后23年,他随着工作的变动,在深圳、香港等地工作。2014年,他被派到重庆,负责“欢乐谷”项目的建设。
今年6月18日,重庆正式挂牌成为直辖市将满20年。对于在重庆生活了3年多的北京人贺明来说,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山城、这个雾都。贺明喜欢这个城市的人,喜欢这个城市的四山两江,喜欢这个城市的辣,喜欢这个城市的湿漉漉,也喜欢他为这座城市带来的改变。他希望,能在这个城市一直工作下去,虽然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
“我们建起了一座城!”
几乎每个重庆人都知道城北的摩天轮,但没什么人知道负责建设的是一位北京人。作为负责人,贺明本不需要天天下工地,但他喜欢去。穿上雨鞋,虽然双脚陷入泥泞,但内心是激动的。
除了游乐园,贺明和他的团队也在周边开发了房地产项目。眼看着负责的一排排房子建在了嘉陵江畔,眼看着摩天轮将成为重庆的地标,眼看着很多房地产开放商开始围绕“欢乐谷”拿地、盖房,贺明会像小孩子一样兴奋。
“我们建起了一座城!” 对于被四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两江(长江、嘉陵江)夹在中间的重庆市来说,发展空间有限,南部已经没有更多的平坦土地可供开发,唯有向北延伸。贺明负责的“欢乐谷”地处重庆北郊,正是未来重庆发展的方向。以前,重庆的礼嘉就是一片山地。现在,从重庆城区向北走过一段高速路,进入礼嘉辖区后,就会看到这一片占地6000亩的新城。
在重庆人的眼中,只要是喜欢的东西,就会加个“洋”字。一条高档的购物街叫做“洋人街”,比较好的住宅小区叫做“洋房”,高档购物商城叫做“洋展购”。贺明说,这就说明重庆人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更高品质的生活。与慢节奏生活的成都相比,从码头发展而来的重庆,并不缺乏接触外界的勇气。
也正是这样的想法,让贺明不满足于建设游乐园,也不满足于开发一片小区。他希望,能通过自己和同事的工作,为重庆带来一些改变,带来一些外界的新鲜东西,从而改变重庆人的生活方式。
秉承两种典型的北京人性格
46岁的贺明前23年在北京居住,后23年在外地工作,恰好各占一半。
1994年,23岁的贺明刚刚大学毕业,进入工商银行工作。当时看来,这份工作就是个“金饭碗”,尤其是对于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所学专业是财务的贺明来说。但贺明并不满足,他觉得,好男儿志在四方,他想出去闯荡一番。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外出闯荡的北京人并不少。海南、深圳都遍布着北京人的身影。在贺明离开北京的1994年,南下闯荡的高潮已经过去,更多的北京人选择留在首都。

“大院文化”和“胡同文化”,让贺明同时拥有了两种典型的北京人性格。
但贺明坚持了自己的决定,幸运的是,父母支持了他的想法。贺明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在空军的大院里长大。在他看来,革命者的后代天生就有着四海为家的基因。贺明说,很多北京人不愿意离开北京,既有首都生活条件优越的原因,也因为骨子里已有的优越感。他出生在部队大院,后来又在什刹海边的胡同里生活过。“大院文化”和“胡同文化”,让贺明同时拥有了两种典型的北京人性格。
从出生到小学,他一直在军队大院里成长。在大院里,小伙伴们的家庭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没有北京人的口音,但培养了他敢想敢干、敢于负责任的作风。直到现在,他的重庆同事们仍然评价,说贺总身上有一种北京大爷的“爷气”。贺明说,如果没有幼年时候那一段大院经历,他可能也不敢刚毕业就到深圳闯荡。
后来,贺明随着家人搬家到什刹海畔的大拐棒胡同。这里的小伙伴们,大多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看着在什刹海游泳、滑冰的老北京人,贺明的身上也留下了很多老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如离不开豆汁焦圈、布鞋等。但更多的是对他性格的改变,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人和气、礼数多。直到现在,几乎每个重庆的同事都说贺总的性格“很北京”,虽然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会急、发脾气,但只要事情解决了,他对人总是和和气气的。
离开北京,他来到了深圳,开始在华侨城集团从事财务工作。深圳、香港,贺明被派到不同地区工作,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回北京探望父母。他把家安在了深圳,直到2007年,他才被调回北京工作,但又在2012年被调离。2014年,他被集团派往重庆,开始负责“欢乐谷”的建设工作。
像喜欢火锅里的辣椒一样喜欢重庆
直到现在,贺明仍能记得他刚到重庆工作的第一天。并且,他常常给别人讲述这段经历。他会说,从那天开始,他爱上了这个陌生的城市。
那是2014年的夏天,重庆以42度的高温迎接了贺明。因为当天就要和政府官员会谈,贺明在火车上穿好西装、系好领带,穿上了皮鞋。下火车没多久,身上就几乎被汗水浸透了。
接待他的重庆人,也带给他了如同天气一样的热情。“重庆人豪爽、语速快,”贺明说,招待他的重庆朋友很能喝酒,但重庆人的爽快不仅仅体现在酒桌上。从2014年到现在,他体会了重庆人的做事风格。
到今年6月,“欢乐谷”游乐园就会开业了。贺明说,2年多的时间,一个大型游乐园就建成了,这样的速度让很多规模更大的游乐园都无法比拟。再加上游乐园建设在落差达到240米的地带,施工难度比国内其他“欢乐谷”高出不少。贺明说,能够如期完成,爽快的重庆人起了不少作用。
到重庆以前,贺明长期在深圳、香港、北京三地工作。这三个城市都以工作节奏快而著称。在他的印象中,重庆、成都都是慢节奏的城市。但到了重庆,在开发项目与当地各个部门官员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才发现并不是这样。重庆人的快节奏,就像火锅里的辣椒一样,做事迅速不拖拉,让人感觉痛快。贺明甚至仍能感觉到,他接触到的重庆人仍像旧时的袍哥,骨子里透出仗义、豪爽。
这两年,重庆越来越开放,来到重庆的外地人也越来越多。以前,这里的政府机关开会时,官员们都说重庆话。那时候,外地人要想留在重庆工作,语言是最大的问题。现在,官员们开会时基本都说普通话了,在交流中也感觉不到任何排外。
贺明说,他已经像喜欢重庆火锅里的辣椒一样,喜欢这个城市和这里的人们了。
希望能在重庆生活下去
已经在重庆生活了3年多的贺明,自称“吃辣没有对手”,哪怕面对的是重庆本地人。同事张大磊形容,贺明不仅能吃辣火锅,甚至能把重庆小面的辣汤喝下去,这即使在重庆本地人中,也不常见。但贺明觉得,正是这种超强的适应能力,让他这些年并不想家。在深圳,他喜欢了广东话和海边的生活;在香港,他也习惯了和外国人打交道。如今,他的父母年过八旬,仍然生活在北京。夫人生活在深圳,孩子在国外读书。
不过,贺明仍然保持着北京人的特质。除了口音,还有脚上的一双广口布鞋。张大磊说,在正式场合,贺明拥有总经理需要的一切风范。但在私下,他最爱穿着一双布鞋,带着大家到重庆的大街小巷里,寻找本地的美食。张大磊记得,贺明曾经带他去很深的巷子里,吃一位老婆婆做的摊摊面,这是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的重庆美食。
每到一个地方,贺明都能迅速融入,并且在自己身上留下印迹。北京的大气、深圳的高效、重庆的爽快,这些都是同事们对贺明的评价。与贺明已经十多年没见的高中同学回忆说,当年的贺明在学校里文文静静,像是个白面书生。当年的同学都没想到,贺明能在外地奋斗这么多年。现在的贺明,已经是走南闯北、历经风霜,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贺明说,等到为重庆建成这个地标的时候,他和伙伴们会再去吃一次重庆火锅,这已经是他习惯的庆祝方式了。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说,即使项目建成,他也希望能在重庆生活下去。他喜欢这座立体的城市,有山坡有江边的立体,有直爽有火爆的立体。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嘉瑞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