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立夏时节都有什么讲究? 揭秘中国帘子的作用都有哪些

2017-05-05 12:00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今日立夏。小时候住外婆家,家里有种不知怎么形成的仪式感,每到立夏这一天,外婆总会将去年“秋老虎”后洗净收展的布帘子取出来,挂在家中各个房门上。记忆里许多个睡不着的午后,我倒在外婆家的小床上,盯着被穿堂风不时掀起的帘子,透过它被吹起的间隙瞥一瞥屋外的外婆在做什么。或是有时坐在客厅,也会好奇另一道门帘后的表哥在干嘛。这是儿时无声的游戏。现在的房屋里,好像很少有人还会垂帘了。

作者 晏藜


但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惯用帘子的。尤其是在寒冬酷暑里,帘子是少不得的物件。在没有电扇、空调、电灯的古代,所有的生活物件都得遵循自然规律,至于帘子,则夏天选用轻巧的,冬天选用厚实的。不过,冬天用大厚帘子虽然挡风遮寒,但也有人嫌弃。清代文人黄图珌就写文吐槽说:“(冬帘)如一垂下,则满室皆暗,闷坐之外,一无所舒。”意思是这玩意既不通风又不透光,一旦挂上,人在屋里就啥都甭想做了,所以他们要想方设法地改良。不过在现代,这种厚布帘倒是很常见,比如正开着空调或供着暖气的商场,都是用一道皮裹棉帘隔绝出里外两个世界。这要是落在黄图珌这样的古人眼中,肯定无疑就是“愚拙”之物了。

帘在古籍中被译作“户蔽”,用来隔绝隐私。随手可及的一个物件,看似也不算特别重要,时间长了还容易忽略,但实际上,生活里有它和没它,是完全不一样的。举《红楼梦》说,不知有没有读者注意到,大观园里的院子和院子之间,垂花门和户门之间,甚至一间屋子里的内室和外室之间,都有着各式各样数不清的帘子,什么珠帘、竹帘、草帘、湘帘,还有像软纱帘、猩红毡帘等等。平时生活里的走动离不开这样的小动作:主子们来了,丫头们要打起帘子,主子们去了,丫头们又放下帘子。

丫头们有时又被诗意地称作“卷帘人”,李清照有词曰:“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而主子们这一去一来,卷帘人这一“打”一“放”,说不尽的意头就尽在里面了。暗自猜想,大观园里的那些主子们,大概也会潜移默化地享受过自己走过时卷帘人这一“打”一“放”的感觉。又猜想,会不会宅院里“重重帘幕密遮灯”的效果就是这样产生的?——好些本不用挂帘子的地方,也因要追求“感觉”而挂了?

这是玩笑话,但大观园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帘下人还是黛玉。有回她出门前交代紫鹃说:“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只是一句闲话,但风雅和会生活都含在其中了。还有众人咏白海棠的那一次,宝钗是“珍重芳姿昼掩门”,任谁都窥探不到门内“珍重”的风景。而到了黛玉这里,就成了“半卷湘帘半掩门”,则是一段任意天然的风情。

黛玉诗中的湘帘,指的是湘妃竹做的帘子,在中国有相当古老的历史了。湘妃竹表面有褐色的斑点,人们传说这是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眼泪化成的。这种听起来就觉得浪漫的帘子,在大观园中,似乎只有黛玉的潇湘馆里有挂。多少次“湘帘垂地,悄无人声”,又多少次是“半卷湘帘”,等那人来。曹公是一点细节都没落,但连一道帘子都合着他“还泪”的主题。还有黛玉的那首《桃花行》里唱的:“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不难看出,如果没有那道帘子,当然也就没有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浪漫和”人比桃花瘦“的凄哀。

一样的器物,承载起的生活却各有不同。同是夏天里一道帘子,有的人家里的是褶皱泛黄,偶尔还有一两抹蚊子血;而有的人呢,就会找来一块洁白的冰纱,上头手绘一枝素雅的梅花,然后再把边缘修齐,上下用竹条固定住。梅花、冰纱、竹节,都是幽凉的东西,三者合在一起,当然“月斜花瘦,空洞堪思”。有人或许觉得有些过于文艺腔,但要是细想也还是有点意思——到了将热未热的夏天,暂时还没开启电器的时候,我们卧在床上,摇着扇子,一边有一眼没一眼地看着不远处白纱上的梅花,即便是心理作用,也是能让自己降降温的。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