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服务 > 广告

以分钟为单位还原SAS解救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全过程

2017-05-05 13:43 编辑:文文 来源:网络

文/朱振国

为纪念SAS解决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37周年,首次以分钟为单位还原营救行动的全过程。

1980年4月30日,一群阿拉伯青年男子在结清房租并委托房东将行李寄回伊拉克后,准备离开他们度过一个月花天酒地生活的公寓。早晨9点30分,他们在临别之际告诉房东:将出发前往布里斯托尔游览一番。实际上却赶往了位于伦敦某处,由伊拉克情报总局特种作战科租赁的一套安全房。核对暗号后,他们领到了一个利用外交邮袋走私入境的包裹,内装:多支手枪、微型冲锋枪、口径匹配的子弹、以及若干枚苏制手榴弹。六名青年并非来自产油国家的花花公子,实际上是经过伊情报总局16处精心训练的恐怖份子。距离11点半还差几分钟,这个全副武装的团体抵达坐落于南肯辛顿的伊朗大使馆后对大门展开了冲击,为后来所谓的“伊朗大使馆劫持人质”事件拉开了序幕。 大都会警察局外事保护组在袭击发生时已经接获警报,增援力量在10分钟后赶到现场,然而使馆已被攻陷。他们只有立即呼叫武装警察——代号D11的“神枪手队”前来支援。D11警员只配备点38口径史密斯-韦森左轮手枪,根本无力展开营救。他们在封锁现场后向使馆内输送了一具野战电话供恐怖分子提出条件之用。对方在下午3点15分提出了条件,并提出警告:如未能满足条件,就把人质连同使馆炸飞!在此之后,伊朗方面迅速发表回复:指责英、美才是本次恐怖袭击的幕后黑手,目的是挽回因“伊朗人质危机”(直到1981年才宣告结束)而失去的面子!进而声明拒绝向英国政府提供一切合作——包括满足恐怖分子的最低要求:释放关押在伊朗监狱中的90余名同伙。 实际上,害怕丢面子的恰恰是伊朗人。5年前发生在维也纳的“欧佩克部长会议围攻”事件之所以得以和平解决,就是因为职业恐怖分子“豺狼卡洛斯”收到了由伊朗政府支付的巨额赎金——当时为了更进一步顾全伊朗人的面子,赎金交由沙特政府出面代转。只是这一次,对立双方毫无转圜的余地,无论是满足对方的条件、又或是人质遇害,两种结果都会让伊朗大失脸面,干脆把烫手山芋丢给英国政府处理——他们丢脸总好过自己丢脸。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是在伊朗方面做出这番声明之后才做出决定:尽管根据《维也纳公约》大使馆建筑属于伊朗领土,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法律将适用于大使馆,恐怖分子违反英国法律在前,无论这次事件以何种结果收场,他们最终都要接受英国法律的制裁。

撒切尔夫人做出强硬表态的背后存在三个原因:首先,英国当时已经深陷“北爱危机”,任何向恐怖分子示弱的举措都会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会鼓励形形色色的恐怖组织在英国进行更大规模的行动、乃至于多个组织展开跨国合作。 至于第二点在当时属于最高机密:早在1977年10月,第22SAS团的一位资深军士与一位军官作为技术顾问/观察员赶赴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参与了针对当时遭到劫持的汉莎航空181号班机乘客的解救行动——两人在德国GSG-9突击队员发挥失常后主动介入,击毙了四名恐怖分子中的三人,击伤并活捉第四人。证明了由第22SAS团首创的一系列反恐怖战术是行之有效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虽然第22SAS团在当时已经深陷发生在北爱尔兰的一系列“丑闻”,并且因为媒体的倾向性宣传而闹得臭名昭著。然而她在党内的两位亲信:内政大臣怀特洛子爵,财政大臣马瑟爵士都和第22SAS团有着紧密的联系——早在40年前,正是怀特洛爵士将SAS的创始人大卫·斯特林拉进了保守党上层的社交圈子,之后每当SAS在军队中遭遇各种明枪暗箭的阻挠,他们都会站出来对这位小兄弟、及其心血的结晶施以援手;至于马瑟爵士,他本人就曾是一名SAS军官。通过这两人,撒切尔夫人很清楚这些年来屡次遭受媒体杯葛的SAS士兵究竟是群什么样的人——只要有他们在,这个老大帝国断不会像奥地利人或德国人(1972年慕尼黑事件)那样,因为奈何不了仅有区区几人组成的恐怖主义团伙而沦为整个国际社会的笑柄。 第22SAS团的反恐怖主义中队在5月1日临晨3点抵达了摄政公园兵营。这批士兵根本不像漫画或电影中的超级英雄或救世主的模样。其中较为年轻的士兵们,例如蓝组组长,一等兵拉斯迪直到15岁都还是一个只知道模仿摇滚明星的傻小子,毕生抱负是要成为第二个米克·贾格尔,他的继父为了摆脱这个注定一事无成的“拖油瓶”而把他送进了英国陆军。蓝组成员约翰·麦克阿里斯为了加入SAS,曾放弃全部节、假日用一整年的训练自己的体能与耐力。蓝组成员罗宾·霍斯福尔入伍前身材矮小、瘦弱,因此长期遭受校园恶霸的欺凌,参军后却成为了最好的步枪射手,一度入选英国陆军射击队。较年长的士兵们经历截然不同,例如蓝组成员彼得·韦因纳出身军人世家,父亲在二战期间参加了发生在欧洲与北非战场的全部战役,他加入陆军纯属子承父业。1980年时他已成长为是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兵,因为参加过1972年发生的“米尔巴特战斗”而成为部队中的传奇人物。其他老兵的经历大都和韦因纳相仿。 新老两代士兵虽然背景与经历迥异,却都以最严格的自我要求完成战前训练与准备工作。包围期间,除了必要的进餐、休息或是聆听最新情报汇总,他们都是在待命与模拟训练中度过,除非睡觉从不会取下身上佩戴的沉重战术装备。这种高度紧张而单调的生活持续了6天5夜,直到5月5日下午1点45分,大使馆的新闻发言人拉瓦萨尼遭到杀害。恐怖分子首领奥·阿里·穆罕穆德宣布: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将会杀害第二名人质。 枪击发生时内政怀特洛爵士正在近郊参加一场会议,闻讯后立即在19分钟内赶回了内阁办公室简报室,特种部队主管德·拉·比利艾尔就SAS反恐怖中队制订的计划与当前战备情况作了汇报,并且表示在最坏的情况下,人质会在营救行动期间蒙受40%的伤亡。大臣通情达理的回答道:你们放手去干,万一出了问题这口黑锅由我来背。下午6点20分,大使馆内又传来一阵枪声,奥将拉瓦萨尼的尸体扔到街上,还宣称自己敢踩已经处决了第二名人质。此举愚蠢透顶,彻底封杀了自己与同伙的命运。 下午6点45分撒切尔夫人在从契尔克赶往伦敦的途中接到怀特洛爵士的电话,告知已经确定有一名人质遇害,可能有第二名人质遇害,谈判显然已经破裂。撒切尔夫人回忆道:“怀特洛要求我允许SAS出动。‘好的,出动’我回答。”

下午6点47分内阁办公室简报室,怀特洛将允许SAS展开进攻的书面授权交给了特种部队主管德·拉·比利艾尔。简报室内的紧张气氛陡然上升。 下午7点07分中队长赫克特·格兰将命令传达给了在大使馆隔壁待命的SAS士兵们。其中就包括蓝组组长,一等兵拉斯迪·费尔敏——先前正坐在电视前观看斯诺克比赛,接令后他一跃而起,开始带领部下秘密进入出发阵地。 下午7点23分各个小组已经在大使馆外围就位。营救行动的主要部分由其中的三个小组负责:第三小组将从使馆正面进入,对二楼展开进攻;第二小组将从使馆楼顶缘绳降下,从背面进入并肃清三楼。第四小组将在炸开后门后控制使馆的一楼——由蓝组组长费尔敏指挥。就位不久,中队长格兰下令进攻。预先通过使馆楼顶吊入天井的佯动爆破装置随即引爆。 下午7点24分第二小组——由红组组长参谋军士汤姆·莫雷尔指挥,开始缘绳索下降至三楼阳台。第四小组成员罗宾·霍斯福尔抬头看到第二小组成员悬停在四楼高度,打破三楼窗户后投入眩晕手榴弹。恐怖分子预先在房间内堆积了大量易燃物品,它们被眩晕手榴弹引燃并引发火灾。这时一名第二小组成员的下降索具发生故障,被悬吊在火焰上方动弹不得。 下午7点25分遇险军人正是红组组长莫雷尔军士,正在奋力挣扎以免自己被活活烤死。与此同时,蓝组成员——包括费尔敏、罗伯特·卡利、彼得·韦因纳等人抵达使馆后门,迅速按照既定计划安装了爆破装置。一行人全身心投入各自的任务,直到做起爆前的最后检查时才发现莫雷尔军士正悬吊在爆破装置上方,如果不即刻更改计划,这位军士必死无疑。卡利回忆道:“我立刻抬脚踹掉了已经安装妥当的炸药,暗自想到:万一雷管因遭遇强震而起爆,还没等我感觉到痛苦,早已经被炸飞到了马路对过的海德公园!”八名士兵开始运用膂力强行破拆,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韦因纳回忆道:“……我通过突破口进入了大使馆,待命期间积累下的所有疑惧和恐慌顿时烟消云散,大量肾上腺素被泵入血液循环系统,我无所畏惧!”莫雷尔军士的情况则相当不妙,火舌已经舔到了他的大腿,霍斯福尔通过无线电听到了他因为剧痛而发出的尖叫声。这时,留在楼顶的士兵看准时机割断了绳索,让他掉到了三楼阳台上。这位资深军士顾不得处理伤势,立即投入了战斗——事后发现他的双腿上有七处重度烧伤。  下午7点26分第四与第二小组已经冲入大使馆的同时。第三小组成员约翰·麦克阿利斯正在使馆正面二楼的一扇窗户上安装爆破装置。人质之一,BBC记者哈里斯突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哈里斯回忆道:我打开一扇窗户后,探出脑袋向右侧望去,看到了一个打扮得像蛙人似的家伙——一身黑衣,头上戴着一个黑色的面具,长、短枪支用带子固定在大腿上。他对我吼道:“趴下,趴下!”,我屁股刚一沾地就听到一声惊天动地的大爆炸。麦克阿里斯回忆道:窗户不见了,空气中飘荡着浓烟,四处散落着灰尘和各种垃圾,我们经由刚才炸出的突破口鱼贯而入,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哈里斯那个老家伙,浑身裹满灰尘,还有几处割伤。 下午7点27分3名恐怖分子冲进了电传室,开始处决男性人质。恐怖分子内贾德回忆道:我们进入电传室不到一分钟,建筑发生了震颤,我感觉到发生了爆炸,却什么也看不到。我把手中的枪支扔出窗外,和其他人质一样脸朝下趴在了地上。一位英国籍工作人员,已经在使馆服务30余年的罗纳德·莫里斯目睹了临时代办阿福鲁兹遭到恐怖分子枪击的全过程,虽有心相助却因自己年老体弱而无能为力。处决开始前临时代办当时正面朝电传室的大门坐在地上。恐怖分子打出的第一枪击中其面部,第二枪打中了他的大腿。他仰面倒在地上闭起眼睛等死——用不着几秒钟他就被SAS士兵拉出了鬼门关。 下午7点28分若干名SAS士兵突入电传室。其中包括汤米·帕尔默下士。下士看到一名男子站在自己左侧,一只手捏着一枚手榴弹,另一只手正要取下保险栓。他扣下冲锋枪扳机,卡壳,立即根据战术训练拔出手枪,快速瞄准后开火,一枪命中对方头部。根据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SAS士兵的证词:“这一枪打得很有准头,恐怖分子当场毙命,脑组织从子弹射出口迸出,涂满了整面墙壁。”其他SAS士兵在人质当中甄别出了第二名恐怖分子。搜身过程中发现了他夹在双腿间的微型冲锋枪和备用弹匣袋。莫雷尔军士回忆道:这时,该名嫌疑人将手伸向了背后,而我认为他正要取出另一件武器,所以对准他的后背打了一个短点射。根据一位匿名SAS士兵的证词:“一名恐怖分子被甄别出来后,被推倒在地上展开搜查,期间因为做出可疑的举动而遭到击毙——这种情况下绝不能有丝毫放松。后来在他手里发现了一枚苏制手榴弹。” 下午7点29分当恐怖分子开始枪杀人质后,驻使馆的外事保护组警员特雷弗·洛克将恐怖分子首领打倒在地,对方拳打脚踢不停挣扎,他压制住恐怖分子的反抗,将其面孔朝下按在地上,先用左手勒住对方咽喉,再用右手拔出暗藏的柯尔特左轮手枪对准了奥的耳朵。恐怖分子首领开始求饶。这时洛克的余光看到几个柠檬状的眩晕手榴弹滚到自己身边,爆炸后恐怖分子趁机挣脱,又和他扭打起来。这时候房门被撞开,他听到有人对他叫道:“特雷弗,离开这里!”根据匿名SAS士兵的证词:“一名战友健步上前,拖走了洛克,然后用MP5冲锋枪对准恐怖分子打了一个长点射。子弹命中对方的头部与胸部,弹头的剩余冲击力将他的尸体推到了墙根。” 下午7点33分第四名恐怖分子被麦克阿里斯击毙。此时仍然有两名恐怖分子下落不明。SAS士兵们一分为二,一部继续对使馆建筑展开搜索,另一部开始护送人质离开现场。当时火势延烧的很快,部分士兵的橡皮靴底都被高温烤化了。这时站在楼梯附近掩护人质下楼的三名士兵分别是:韦因纳、费尔敏与霍斯福尔。霍斯福尔:“人质连滚带爬的沿着楼梯逃往一楼。这时我听到楼上有人喊道:‘小心,这个男人是恐怖分子!’”出声告警的正是韦因纳——他因为射界不清而无法向对方开火。韦因纳:“我反射性的高举起冲锋枪,一个托击又快又准的砸中了恐怖分子的后颈部。这一下我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他的脑袋因为颈部遭受冲击的缘故,先是向后仰起然后在扭向一边,这一刹那我看清了他因为延续六天的围攻而显得憔悴不堪的面孔,至于眼神已经涣散。之后他身子一软栽向楼梯底部。”站在那里的正是拉斯迪·费尔敏。费尔敏:“我用左手抓住他的领口,好让他面孔正对着我,过去六天中我们一直在研究恐怖分子的照片,我立即就辨别出了他的身份,然后我看到他的右手还握着一颗苏制手榴弹。我继续用左手抓住他,然后用右手举起MP5冲锋枪,首先确定火线上没有人质或战友,然后对准躯干中部打了两个点射。松手后,他像一袋土豆似的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另外两名战友开枪补射,确保他绝无可能引爆手榴弹。” 下午7点37分因为仍有一名恐怖分子下落不明,全体人质被带到草坪上,戴上手铐后接受搜查。然后发生了当天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幕。BBC记者哈里斯趴在地上,认出了身边那个“人质”正是恐怖分子内贾德。根据内贾德的回忆:SAS士兵先是拿出一叠照片核对身份,然后他们把我从地上拎起来,准备再将我带回大使馆,这时候其他人质阻止了他们,然后警察就走过来把我带走了。 下午7点40分只有1名人质遇害,6名恐怖分子中的5人被击毙,1人遭到逮捕。行动大获成功。内阁办公室简报室内展开了庆祝活动。 各SAS小组在晚上8点10分不到回到摄政公园兵营。负责营房安全保护的一位警长正要向勇士们表示祝贺,出乎他意料的是,费尔敏问道:谁赢了刚才那场斯诺克比赛?警长惊讶的张大了嘴巴——自己刚才有SAS突袭伊朗大使馆的直播可看,谁还会去看斯诺克比赛啊?目睹这一幕的韦因纳在回忆录中写道:“这名警察满脸不可置信的表情,脑袋还在不住的左右摇摆。”

晚上9点整,撒切尔夫人抵达摄政公园兵营向各SAS小组表示祝贺,那时候她已经在亲热的称呼这群糙汉是:“我的孩子们”。 罗宾·霍斯福尔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列队完毕后逐一出列,被指挥官介绍给了首相大人。对她表现出来的这幅亲切模样,部队里的老家伙们根本不买账。我听到其中某个人问到:‘哎,你打算什么时候给我们涨工资啊?’” 这群士兵尽管所受教育不多,却从来不是呆头呆脑、为了上司的几句奉承就会奉命效死的炮灰。对于“荣誉如过眼云烟”这句话,他们可是再清楚不过了——无论凯旋之时如何风光,哪怕再些微的功劳也都是属于上峰的,能够长远留给他们品味的只是艰苦的训练,严格的纪律以及残酷的战斗。当年老体衰之后还要不咸不淡的度过几十年孤独的退役生活——前提是他们有幸活到那一天…… 尾声

参加这次袭击的6名恐怖份子中,仅有内贾德幸免于难并被收监。他在2005年获得假释资格,于3年后递交申请并获得批准。假释后他将不会被引渡回伊朗,以免回国后被判处死刑。出狱后他居住在伦敦,得到了一处由政府提供的安全住所。为了帮助他逐步融入社会,还制定了一揽子计划,包括每周获得数百英镑的生活津贴,在搬出政府安全房后领取相应的住房补助等等。当年他因为违反英国法律而遭受制裁,讽刺的是现在却因此得到了比守法公民更为优越的待遇。当年曾被扣为人质的特雷弗·洛克警官认为此举实属免浪费纳税人的税金,应当将他遣返回国接受伊朗法律的制裁。

 

参考来源:

 

《魔鬼之师SAS:英国特种部队五十年作战纪实》 作者:迈克尔阿舍

 

由著名英国军事作家、探险家迈克尔•阿舍撰写,通过对官方解密档案的研究、梳理历次行动亲历老兵的回忆,并综合第22SAS团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还原了在北非与西欧反法西斯战场所开展敌后军事行动之全貌。这本书重现了SAS二战和纳粹德国游击作战以及在最辉煌的半个世纪里一系列著名行动背后的惊险细节,像故事书好看。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本内容为广告,由上海源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放。本篇文章在于传递广告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沟通、投诉的单位及个人,请与上海源仪方面联系。联系邮箱:2352425680@qq.com。

新视觉·新媒体

  • weibo北晚新视觉微博
  • mobile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 app北京晚报APP
  • weixin北晚新视觉微信
  • ys1新视觉影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