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娱乐

《摔跤吧!爸爸》到底是谁的成功?

2017-05-10 19:20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在近期上映的影片中,由阿米尔·汗领衔主演的《摔跤吧!爸爸》无疑是一股清流。首先,它延续了印度电影的译名在国内一贯的、有些“魔性”的接地气风格,在最近好莱坞和国产片拼得火热的国内电影市场上,这样一个译名简直毫无令人想看的欲望;其次,与当下正在热映的漫威科幻、飙车动作、烧脑悬疑、美食爱情等“高大上”的题材相比,《摔跤吧!爸爸》所选用的体育题材又是一个冷门,甚至还有些土气。尽管如此,《摔跤吧!爸爸》还是凭借着爆表的口碑杀出重围,成为了这个堪称“死亡组”的档期中一匹绝对的黑马。

作者: 高倩


自上周五公映开始,票房已突破一亿大关,日票房也稳居第二位。仅从电影本身而言,《摔跤吧!爸爸》的成功完全得益于它自身过硬的完成水准:紧张又不失温情和笑点的故事,恰到好处的配乐,敬业的演员……作为一部故事片,电影几乎没有什么失手的地方,而要说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处,当属影片表现出的明显的“去宝莱坞”的倾向。

众所周知,印度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片中能无缝衔接、随时插入的歌舞,对此,中国观众向来褒贬不一。喜欢的认为它有印度风情,不喜欢的则认为大篇幅的歌舞破坏电影作为一个完整叙事的观感,尤其是正反派突然同时跳起舞的桥段更为许多人所诟病。此次,《摔跤吧!爸爸》虽然仍保留了传统的歌舞元素,但并未让它直接独立成段,而是以更为巧妙的形式融入到剧情当中。在本片中,歌舞被表现为与人物内心呼应的插曲和出现在适时场合中的舞蹈。例如,在幼小的两姐妹被父亲逼着晨跑锻炼的片段中,童声演唱的歌曲正是女孩们对“独裁者”父亲不满的真实心理的写照,歌词偶尔又与人物的台词唱和,这让歌曲自然圆满地融入了影片本身;舞蹈也被置入到了真正需要它的地方,在婚礼和吉塔载誉归来两段剧情中,印度传统的民间舞蹈得到了恰如其分又令人好感的呈现。

宝莱坞电影在有意识地删减歌舞所占的比重,向一种更国际化的方向靠拢,阿米尔·汗的几部作品就足以体现这样的趋势:2009年《三傻大闹宝莱坞》中还有长段的歌舞,而在2014年《我的个神啊》中,这样的片段已经消失不见,到了今年,歌舞有了一种更加自然的表现方式。宝莱坞决意打开国际市场的野心由此也可见一斑。

从剧情方面来看,《摔跤吧!爸爸》同样展现出了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趋向。身为中国观众的我们在看这部电影时并没有感受到什么来自文化差异的冲击,相反,观众们为它笑,为它落泪,更在吉塔代表印度取得金牌时而想要鼓掌欢呼,而这其实要归功于《摔跤吧!爸爸》所采取的“套路”:条理清晰的经典叙事模式,意志坚定、占据影片绝对中心位置的主人公及由此延伸的观众移情,面目可憎、实力强劲的反派,圆满幸福的大结局等等,这些元素都让这部印度影片呈现出了极其鲜明的好莱坞特征,而这恰好是当今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摔跤吧!爸爸》毋庸置疑是印度电影的骄傲,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它背后掌握着全球电影制造业话语权的仍旧是雷打不动的好莱坞。不仅是印度,近年来,我国的商业片也开始普遍采取好莱坞的经典模式。好莱坞在潜移默化地——同时也可以说是“明目张胆”地操纵着世界范围内电影的生产制作。伴随着套路而来的,还有美国主旋律式的个人英雄主义。阿米尔·汗在本片中扮演的父亲马哈维亚就是这样一个孤胆英雄,他不信任国家体育学院的教育方式,无论遇到多大阻力都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为了女儿对抗整个世界”,吉塔和印度女子摔跤的成功,可以说都是靠他一己之力完成的,国家正规的体育教育机构反倒一直在起着拖后腿的作用。在这个层面上,马哈维亚和美国大片中单枪匹马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并没有实质性的分别,他们的不同只在于电影所设置的背景环境的差异。好莱坞传播给世界的不单有艺术形式,更有他们所信奉的价值观念,而后者的影响其实远比前者来得更为深远。

马哈维亚的个人英雄主义也为《摔跤吧!爸爸》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这位父亲到底是不是“直男癌”。本片的反对者认为,马哈维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残忍地牺牲了两个女儿,他口口声声说着要改变女儿们的命运,却还是在人生选择的大问题上为她们擅自做了主张;支持者则认为,马哈维亚早在最初就约定了一年的期限,是女儿们自己爱上了摔跤,尤其考虑到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马哈维亚的努力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诚然,马哈维亚为女儿们所做的一切不容抹杀,但就我个人而言,反对者的质疑也绝不是无理取闹。马哈维亚一直都在祈祷能有一个儿子,如果第一个孩子是男孩,吉塔她们还会不会出生?出生后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学习摔跤?如果不学摔跤,她们会不会有着和那个14岁新娘一样的命运?并且在马哈维亚看来,女性的美与事业是不能并存的。长发、首饰和漂亮衣服这些典型的女性特征在电影中被处理成种种玩物丧志的诱惑,吉塔唯有在短发时才是那个听从老爸指点、一路战无不胜的乖乖女。为什么女性不能兼顾美丽和自己的事业?这样的性别观念其实仍然是落后的。

总而言之,马哈维亚的想法从最初开始就是被动产生的,对他来说,女儿们更像是实践自己梦想的替补队员:没有儿子,女儿也可以凑合,反正金牌谁都可以拿,至于后来为了女儿们忍受村民的嘲笑进而“对抗整个世界”,说到底都不过是他自身梦想的衍生品。同时,从马哈维亚的决心来看,如果有了儿子,他是无论如何都要让他来继承自己未竟的事业的,这与《三傻大闹宝莱坞》所传达的“梦想万岁、择业自由”的观念恰好形成了一种微妙的、遥相对立的冲突。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没有人否认马哈维亚的努力和他在客观上造成的女性地位的提升,更没有人否定这部电影的可看性,只是我们得承认,影片所传达的性别和教育观念的确还有着可以进步的巨大空间。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