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画说正能量

一个监狱警察的“拯救”行动

2014-07-25 12:15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4年7月25日讯,26岁的陈奇是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金钟监狱的一名普通干警。一个月前,这个整天干着“拯救”工作的监狱警察,又在病床上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拯救”——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位生命垂危的白血病患者。他也成为了中华骨髓库成立22年来的第4260位捐献者。

 

64

陈奇与狱中服刑人员交谈

65

捐献骨髓获荣誉证书

 

第4260位捐献者

 

今年春节前,陈奇正在分监区值班,老家很少联系的哥哥给他打来了一个电话:“北京红十字会刚打来电话,说让你给他们回个电话。”

放下电话,陈奇纳闷了好一阵子,“红十字会找我干嘛?”拨通电话后,对方工作人员说:“你在2011年报名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现在有一名白血病患者和你初步配型成功了,你是不是还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

这时陈奇才想起来,2011年他在北京科技大学上学的时候,红十字会 到学校宣讲,陈奇填写过一份志愿捐献书,留下了自己和哥哥的电话。

陈奇不假思索地回复到:“行,没问题”。

经过一系列体检,陈奇的造血干细胞和患者的分辨配型达到90%以上,非常适合捐献。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反复确认,如果陈奇还没有改变主意,就要通知患者做好准备工作了。言语之间,神色严峻。

后来陈奇才知道,患者在受捐之前,要通过一系列医疗手段摧毁自己身体里的免疫系统,并进行严密的无菌隔离。如果此时捐献者改变主意,患者的生命仅仅能够延续几天,等于宣判了对方死刑。

但由于担心身体健康等原因,志愿者的反悔率有20%之多,因此,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才会一再嘱咐、一再确认。

6月20日,在红十字会的安排下,陈奇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接受一系列诊疗,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4260位捐献者。

 

4小时分离造血干细胞

 

虽然捐献骨髓不会影响健康,但是一些“皮肉之苦”还是不可避免。

住院当天,陈奇再次接受了体检,一次就抽了他8管血;此后的几天里,每天还要至少抽血一次,以确认他的身体健康水平保持在最佳状态。

陈奇采用的抽取造血干细胞的方法痛苦相对较小,通过注射针剂(俗称“动员剂”)把造血干细胞释放到血液之中,再通过机器分离出来。可是打完针后,体内的细胞进行快速分裂,陈奇的身体还是出现了腰酸背痛、身体发热、食欲下降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医生告诉他,这是身体里新细胞在吸收营养和水分,副作用很快就会消失,陈奇这才放心下来。

6月24日早8时,陈奇坐在了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分离机前;尽管已经做好了准备,可心情还是有点儿忐忑。

当两根半个小拇指粗细的针管分别扎进了他两条胳膊的动脉和静脉,看着自己的血液在透明胶管里循环流动时,陈奇的心反而平静了下来。对于从事的管教工作的他来说,“拯救”并不陌生,只是这次换了一种方式。

12时30分,200余毫升、一万多个单位的造血干细胞被成功分离出来,捐献彻底完成。只是因为针管太粗,两个人帮陈奇用棉签按了十来分钟,才止住了血液溢出。

 

陌生受捐者的来信

 

当天下午,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带着分离出来的造血干细胞乘飞机直奔两千公里以外的成都华西医院,当天晚上就进行手术,将陈奇的血液输送进苦苦等待的患者体内。

随着这袋血液一同飞往成都的,还有陈奇写给患者的一封信:“祝你早日康复,重获新生。希望你在恢复之后,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将爱心传递下去……”

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非常成功,几天之后,陈奇收到了受捐者的一封回信。

“原本突来的病魔,让我对生命绝望了,一切快将到尽头时,是你无私的捐献干细胞,让我的生命又能新的继续往前走,让我又能与家人团聚,一起生活了,是你救了我……千言万语不能表达我内心对你的感谢之情,我和家人由衷的感谢你,衷心祝愿你和家人一生平安幸福。”

这是陈奇收到受捐者的唯一“感谢”。由于担心给患者增加“报恩”的心理负担,捐受双方的身份都是保密的,陈奇不知道受捐者的具体情况,只听说对方是一名四川籍、三十多岁的女性。虽然没有机会亲眼看到对方,但在感谢信的字里行间,陈奇依然感受到了她对生命的渴望和对自己的诚挚感激。

 

献骨髓瞒着家人

 

年纪轻轻的陈奇性格内敛,低调寡言。直到他递交请假单,单位才知道他要捐献骨髓。

指导员王斌一脸惊讶地问道:“献骨髓,这么大的事,怎么没听你说过啊?”陈奇反倒淡然地说:“这点事,我没想说,只是想利用年休假时间就完成了,还不影响工作。”

家人不在身边,连女朋友都没有的陈奇,就这样悄悄地完成了捐献,甚至连父母都没有知会。“我没告诉他们,是害怕他们担心,但我相信即便告诉了他们,也会支持我的决定的。”

陈奇说,他的家乡在山东临沂,属于革命老区,民风淳朴。自小到大,父母都教育他们兄弟助人为乐,为社会做贡献。在生命的需求前,陈奇也如父母的期待一样,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孙莹 通讯员:王建泉 赵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