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通州通”周良老人病逝:曾走遍每个村落 熟知每处古迹

2017-05-16 14:09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前天凌晨两点,通州区文物专家、被誉为“通州地下文物活地图”的通州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周良因病去世,享年74岁。老人原名周庆良,周良是他的笔名。1943年9月,周良出生在通州。从事文物管理工作以后,从1982年开始到2003年,周良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走遍整个通州的每一个自然村和城区内的每一条街巷,完成了全市第二次文物普查的任务 。也正是因为这一段经历,周良被大家称为“通州通”、“通州地下文物活地图”。

周良老人在进行考古勘探

关于通州的文化、文物,关于大运河的历史,周良有很多著作,包括《通州漕运》、《潞阳杂叙》、《潞水吟》、《古代张家湾》等12部。1985年,周良荣获文化部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周良荣获公安部、文物局文物安全先进工作者称号。2002年,周良荣获国家文物局郑振铎—王冶秋基金会奖励。

2003年,“非典”肆虐,大家都躲在家里,周良却坚持到马驹桥镇,对那块划给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取土坑内的汉唐砖室墓被破坏,他立即联系相关部门,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了丰硕成果。2006年,他在收集文物途中,发现武夷花园小区东侧正在进行地质勘探。在联系有关部门与房地产开发商谈判后,对该地块进行考古勘探,最终发现了较大的汉代砖墓群。为了保护通州燃灯塔的原貌,周良批评了在燃灯塔附近的庞然大物式的建筑,与很多大人物吵了架。

1997年4月,在一次北京文物局的会议上,周良闻听时任局长单霁翔讲述一段为了保护大都土城遗址,与一有“势要后台”者所做坚决斗争的故事后,写下了一首《赞单霁翔局长》:赤日当空万里明,邪风朽地自然情,铜墙铁壁重霄立,何惧阴霾高出狞!

北京的一位民间文物研究者手中有一本周老编的《通州文物志》,然而从没有登门拜访过周老也是他的憾事之一,“上面介绍的文物一旦有被破坏的现象,我就能感到周老笔触的愤恨。”可见他对于文物的热爱。

忆故人

研究通州文物绕不开他

“只要是有关通州的文化、文物方面的资料,都离不开周良老师。”当回忆起这位文物界的前辈,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说,研究通州的文化和文物,周良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2002年,高巍帮助北京电台筹备了一档有关北京文化的节目。在有关通州文化的部分,高巍请来了周老。在节目直播的那段日子里,周老每周从通州赶到城里的电台做节目,就是为了推广通州的文化和文物。

高巍回忆,周老说话语速迟缓,有时候还会重复一下,听起来感觉他就像如数家珍,很慎重地介绍通州的文化故事。退休前,周老跑遍了通州的每个村子和每条街巷;退休后,他就在自己的院子里整理资料,著书立说。

去年,高巍成为通州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后,与周老的接触更多了。那时候,周老已经患病。区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议,他虽然不能每次都到场,但一定会提交书面的建议。高巍说,这对自己和其他文物界的后辈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高巍记得,他和周老的最后一次合作,是为通州区新华街道编一本书。那时,高巍希望能请周老来写一篇关于新华街道的概括性文章,作为全书的总论章节。但很遗憾,那时候周老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了。

高巍认为,周老那一代人将通州的文物普查整理工作上升了一个台阶,为今后的通州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文化城市精神,这也是对老人家最好的纪念和传承。

只要爱文物就是他朋友

2011年,《通州时讯》推出了《通州地理》栏目,主要讲述通州区的人文、民俗、文物、地貌、历史故事等,张丽担任栏目记者。张丽记得,当时为了这个栏目,报社找了几个了解通州的专家,而周老就是其中之一。在以后的工作中,张丽、周老和报社的摄影记者成了固定的工作组,三个人足迹踏遍了通州区的11个乡镇和4个街道。

外出采访时,无论是高大的山坡,还是干涸的坑塘,周老永远走在前面,这让张丽和同事十分佩服。被困冯玉祥营盘门口、寻找百年火车站等经历,张丽如今仍然历历在目。听说周老走了,张丽非常难过,最近写的一篇关于通州的稿件,他还没来得及看。

“周老是个非常和蔼的人,与他交往的人无不折服他的学识。”张丽告诉记者,想与周老做朋友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热爱文物,周老就拿你当朋友。
多想再听听你的高谈阔论

“他积劳成疾,已患不治之症近一年。可是这一年来,他还在为博物馆新的展陈慷慨陈词,为政协文史委几部书稿修改校订,为他的新书《安清帮秘笈》恳请加快出版。”通州区作协主席刘祥写下饱含深情的话语。

“哪一次中央、市里及外地来人不是你实地讲解引经据典滔滔不绝?须知你把通州吃透了,重点朝代、建筑、遗址、诏书碑文,你甚至连哪年哪月哪日、长宽厚实物尺寸、段落句读,连民间传说走路都在背诵,你的学问是脚步丈量出来的。”

“老周,多想再听听你天堂里对通州、对运河、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谈阔论!”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嘉瑞  实习记者 张群琛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