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北京高校食堂哪家强?饕餮人大肉卷鱼香肉丝是种怎样体验

2017-05-16 21:45 编辑:TF000 来源:北京晚报

大学校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初恋,大学恋情虽然成功率不高,但却是最浪漫最纯真的;有人说是友情,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或者姐妹,往往会结成一辈子的死党;然而,如果我说,我始终忘不掉的是大学食堂的饭菜,会有人打我吗?不可否认的是,我说出了很多吃货的心声。

教工食堂的肉卷

最近,在大学同学群里聊起90年代人民大学的伙食,大家不约而同说到教工食堂的肉卷,原以为只有我对人大肉卷情有独钟,却想不到肉卷已经深深刻在一代人的记忆里。

人大肉卷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存在,这种食物在别处没有见过,不知道是人大哪位大师傅的发明,真应该申请专利。它不是北京的那种蒸熟的“懒龙”,应该是烤制而成,是一层面一层肉末卷成一个长方形的面疙瘩,一排排整齐的肉卷,应该是抹了油的,放在黑乎乎的铁屉框子里,烤得外面棕黄色,有时还有些焦,外焦里嫩,硬中带软,乘热吃最佳,满口留香,味道独绝。

记得刚进大学有位师兄给我们介绍经验,在人大最省钱的吃法是什么?就是吃肉卷,肉卷物美价廉,两毛钱一个,女生最多吃两个就饱,而一份炒菜最少也要8毛钱,不少人月初花钱花冒了,剩下大半个月以肉卷为生,竟也不觉得有多辛苦。那时候,我为了抢肉卷,经常早早去教工食堂门口候着,门一开蜂拥而入,晚了就抢不到了。站在长长的队伍里,就等着大师傅那一声:“肉卷来喽!”香味在食堂的空气中流荡,队伍也蠢蠢欲动,那种期待竟然让人如此心动。

上世纪90年代的高校,经常会有人编排一些顺口溜来彰显各自的特色,例如“钢院男,北外女”等等,大约说的是这两个学校出俊男美女,人大在这方面毫无建树,但是据说伙食的物美价廉在北京高校是数一数二的,其中肉卷功不可没。

东区食堂的鱼香肉丝

20年后鱼香肉丝味道丝毫没变.

毕业20年的时候大家相约在母校聚会,活动之一就是到食堂吃顿饭,遗憾的是当年最负盛名的肉卷竟然失传了,甚至连教工食堂也已经无处寻觅,唯一感到安慰的是鱼香肉丝还在。记得当时,我请师傅盛了满满一盘鱼香肉丝,入口一瞬间,所有的记忆如潮涌来,真的是和20年前的味道一丝没变,顿时感动得差点热泪盈眶,如见经年老友。

人大东区食堂的鱼香肉丝也属于独创菜品,这种做法别处从未见过,好像里面并没有肉,以土豆丝为主,稍微过油的土豆丝浇上浓稠的鱼香味汤汁,鲜辣辛香,极为下饭。记得食堂的蒸米饭都是用方方正正的大铁屉做的,要二两饭师父就会切下一个方块,雪白的米饭,上面浇上一大勺鱼香肉丝,八毛钱一份,再加上一根蒸得喷香流油的大香肠,一块钱的一顿午饭,满满的都是幸福感。

那四年,我不知道吃了多少顿鱼香肉丝,那种味道弥漫在整个东区食堂,也充满了青春的记忆。最有趣的是,东区食堂周末经常开舞会,附近清华、北大的男生都会来这里跳舞,这里有无数美丽的邂逅,无数浪漫的开始和无奈的结束。如今追忆,少女时代的那种怦然心动,那种莫名的憧憬与羞涩,竟然都伴随着挥之不去的鱼香肉丝味儿。

肘子和鸡腿

在大学同学群回忆当年人大伙食,我发现每个人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6毛钱一碗的白菜粉丝汤,有的喜欢烧茄子,有的对早餐的玉米糊和大油饼念念不忘,有的比较土豪,喜欢教工食堂的小炒木须肉……对于我这样的食肉动物来说,最不能忘怀的是那些横菜,比如鸡腿和肘子。

记得当时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100元,伙食费是50元,大家都差不多,这个标准是没办法每顿饭都吃肉的,最多在凉菜窗口买一两或者二两香肠,有七八片,大约几毛钱,就算是开荤了,实在馋的不行,才会去买肘子或者鸡腿。好像鸡腿1块5,是连着大腿的那种,很大,烧成棕红色,带着汤汁,浓香四溢,师傅直接从一个大盆里捞出来,连鸡腿带汤汁浇在米饭上,我平常饭量是二两,这种时候一定要买四两,米饭浸满肉香,我可以吃得一粒不剩,吃这样一顿大餐,够我的馋虫支撑一个多星期。

而肘子则是节日一般的盛宴,它的样子和味道对我充满无限的诱惑,几乎成了我大学时代的一个执念。但是最小的肘子也要两块五一个,实在超出了我的经济能力,于是我和同宿舍另一位嗜肉的同学便想出了“拼肘子”主意,我俩有一次实在馋的不行了,合伙买了一个肘子,喜滋滋地捧回宿舍,拿一把小刀,你一刀我一刀,吃得满嘴满手都是油,当时真有梦想成真之感,也成为永留大家记忆的宿舍经典画面。从此我的命运就和肘子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编排的毕业话剧《豪门艳史》,我出演其中的悲剧人物五姨太,就是被肘子噎死的,直到如今大家聚餐,见到我来也必定有人会喊一声,上肘子!

烤鸭聚餐

人大食堂并不卖烤鸭,而我们宿舍却有着对于烤鸭的顽固记忆,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烤鸭是在人大西门附近的一个烤鸭店买的,虽和食堂无关,却也不能忘怀。

每次买烤鸭吃都是宿舍的重大集体活动,充满了仪式感,因为有个同学家里有套空房在附近,有厨房和简单炊具,所以大家每隔一段时间就跑去解馋,而解馋的固定食物就是烤鸭,对我们这些穷学生来说,烤鸭大概是我们能想到的美食的巅峰了。

每次进行这样的聚餐,大家都是买一只烤鸭,一堆鸭饼,一棵大白菜,一根大葱,一袋甜面酱,大约30元,每个人出资5块钱。然后6个人骑着3辆自行车浩浩荡荡出发奔同学家的房子。每次都是我抱着鸭子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简直有温香软玉抱满怀之感,香味一股股窜上来,我强忍着没扑上去咬一口。

现在想来,一只鸭子怎么够6个人吃呢?但确实每次都有吃到嗓子眼儿的感觉。诀窍似乎是我们自己片鸭子肉,所以片得格外干净,最后鸭架子和白菜一起煮成一大锅浓香的汤,美其名曰“溜缝儿”,每个人都能喝好几碗。最后大家打着饱嗝,晃晃悠悠骑车回学校,一遍笑闹,一边唱歌,虽然浑身都是鸭油味儿,但是觉得幸福而满足。

饭盆与饭兜

现在的大学食堂都提供餐盘餐具,所以学生们大概都不知道饭盆饭兜是什么东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拎着饭兜去上学是校园一景。

学生大一去学校报到,首先需要置办的生活用品就包括饭盆和勺子,很奇怪大学四年我竟然没用过筷子,吃什么都是用勺子,不知道别人如何。当时人大有家静园商店,专门卖各种生活用品,大家的饭盆都是在那里买的。最开始,很多人把饭盆放在食堂的一排木架子上,但是经常发生饭盆失踪事件,有时候明明放在这个格子里,却在另一个格子出现,据说那时候很多人自己不带饭盆,经常顺别人的饭盆用,居然不怕得传染病,这心也是够大的。想到自己的饭盆有可能沦为公用,我们宿舍的女生决定把饭盆拿回来,用毛巾缝一个饭兜,每天上课就带着饭兜去。

饭兜除了吃饭用,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占座,无论是上晚自习,还是上大课,或者在图书馆,饭兜占座比比皆是,有时候一个人能拎着一堆饭兜给全宿舍的人占座,这事经常引起公愤,但也没什么办法,因为我们自己也经常这么干,愤怒是因为自己没占上被别人占了。

带着饭盆去上课据说还有另外一个功用,遇到有老师拖堂就敲饭盆抗议,拖得越长满教室勺子筷子发出的叮当声就越响,搞得老师讲不下去只好下课,不过我们这样规矩胆小的学生没干过这事,只是有所耳闻罢了。

电炉子煮面条

从大三的下半学期,我们新闻系开始实习,大家每天在外边采访,作息没有规律,很多时候赶不上食堂开饭的时间,怎么办呢?宿舍里开始流行一种自制的饭食,用电炉子煮挂面。

最开始大家是吃方便面,当年我们那一层宿舍楼永远飘着康师傅牛肉面的浓郁味道,但是总吃方便面就有点烦了,而且营养不够,大家就开始自己做饭。那时候宿舍里常备的原料是挂面、鸡蛋、西红柿或者青菜、香肠、盐和酱油,回来晚了,就把自己的搪瓷饭盆放点水,点上电炉子,水开之后下面条和各种配料调料,居然比方便面的味道好很多,而且成本更加便宜,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电炉子功率大,经常导致保险跳闸,全楼断电。每逢这时,就有彪悍的女汉子会在楼道里大喊一声:“谁又用电炉子了?X你大爷的!”

后来,电炉子换成一种功率比较小的电热杯,跳闸的情况就好很多,通常一个宿舍的电热杯是混着用的,不分你我,煮完一锅倒进自己的饭盆里,下一个人再接着煮。尤其到了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在忙着实习、找工作,几乎没什么人去食堂吃饭了,电热杯的利用率越来越高。那是1994年的夏天,楼道里循环播放高晓松的那盘校著名的校园民谣,一遍又一遍唱着“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睡在我寂寞的往昔”,伴着电热杯里咕嘟咕嘟冒着的挂面香气,仿佛青春就定格在那里了。

就像校园民谣里唱的,“总以为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离开校园,一晃就是20多年,多少次梦回人大校园,我的脚步都是奔着食堂去的。那些简陋的美食,那段盛放的青春,是我们整整这一代人,永存于舌尖心底的集体记忆。

 

来源:北京晚报/张鹏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