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400多年前皇帝“冰箱”在哪? 揭秘老北京各处皇家冰窖

2017-05-17 22:53 编辑:TF005 来源:芝麻匠通讯社

最近气温飙升,京城百姓一下子进入了“炙烤”模式。大热天儿的,是不是就想舒舒服服地待在空调房里,哪儿都不去?口渴的时候再来一碗冰镇的酸梅汤,别提多惬意了!

不过您可曾想过,这要搁古代,没空调、没电扇的,怎么挨过炎炎夏日呢?

嘿,还真有办法,今天咱们说的这个地儿就是古代皇帝的“冰箱”——冰窖。

万人齐呼冰窖开

别看咱们现在吃根冰棍儿不是什么难事儿,可在明清时期,冰却是一种奢侈品,寻常百姓根本享受不到。

即便是皇帝和王公大臣,也只能等到五月初一颁冰日时才能享受这份清凉。

这一天,皇家冰窖开放,皇帝会赏赐王公大臣及有功名的人一些“冰票”。太和殿散了早朝之后,大臣们是不会马上回家的,都眼巴巴地盼望着北海公园东门雪池胡同的运冰车尽快把冰运到神武门,然后凭“冰票”从冰窖领冰。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的《冰车行》中记载:

黄门飞鞚西北趋,白马如龙血如珠。万人齐呼冰窖开,大车小车如山来。

您瞧瞧,当时的人们为了一块冰真是不容易!

今天从景山西门走到北海公园东门的这条路,即陟山门街,就是当年运冰车的必经之地。皇家冰窖就位于这条路中的雪池胡同里。

陟山门街,能看到远处北海的白塔

雪池胡同

走进这条并不宽敞的胡同,径直到拐角处能看到两扇铁门,推门进去就是雪池冰窖了。

雪池冰窖外的铁门

当年北京城一共有十八座皇家冰窖,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不是塌陷就是荒废,目前除了恭俭胡同的恭俭冰窖外,只有这里还保存完好。

雪池冰窖

远远望去,冰窖很像一座巨大而低矮的老屋。修缮之前,窖顶铺有黄色的琉璃瓦,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窖顶为“人”字形脊坡,墙高只有2米。一端的墙上开有1米多高的拱门,有台阶通往窖底。冰窖内部长25米,宽10米,高10米,窖门有1米多厚,密封隔热性能非常好。

从万历年(1573年)开始,到1979年停用,406年间这里都是皇家屯冰用的。每年的五月初一至七月三十,存在这里的冰块就源源不断地送往紫禁城和六部,供皇亲国戚消暑降温。

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后,溥仪在故宫中做“关门小皇帝”时,雪池冰窖还继续向宫中供冰,延续了好几年。

民国时期,北海改成公园,冰窖也由“国有资产”变为“私人承包”,而食用冰也不再是皇宫的禁脔,逐渐步入寻常百姓家。1950年,雪池冰窖成为国有资产,成为北京第一批收归国有的商业部门。

五六十年代,雪池冰窖还为北海仿膳储存肉类蔬菜、水果。

北海公园仿膳饭庄

如今,这里经过修缮,由专人看管。

雪池冰窖窖口

三九寒天采冰人

相较于其他冰窖,雪池冰窖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它里面的冰块最为洁净,这也是它之所以命名为“雪池”的原因。

民俗学家金受申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所著《老北京的生活》一文中谈到:

城内冰窖以雪池冰窖为最洁净……所藏冰块,是由北海伐取,经陟山门运出。

雪池冰窖的冰均采自太液池,即现在的中南海和北海水面。

如今的北海水面

过去每到秋天,太液池都要涮池子澄清水,为的就是冬天三九时采冰。

《燕京岁时纪》中曾记载:

冬至三九则冰坚,於夜内凿之。声如錾石,曰:打冰。

到了采冰那天,工部都水司有采冰差役定员120名,人手不足时还要加雇短工,由官家提供皮袄、皮裤、专用的草靰鞡鞋和长统皮手套。

采冰人手拿钩连枪、绳子和运冰用的排子车,到湖面取冰。采冰人先画好线,再用钩连枪按线戳冰,然后将一块块大小差不多相同的冰勾到岸边,放到排子车上,用绳子捆好。

采得之冰,先由短工运至冰窖,再由技术熟练的差役由里向外、由下到上,一直码放到窖顶。然后便封闭窖门,直到次年夏天取用。

过去,采冰人与其他很多职业一样,都是终生职业直到老死,中途不能换其他职业。

另外您知道吗?主管冰窖的神是济公。每年采冰、储冰和开窖取冰之时,采冰人都要举行大小不一的祭祀活动,祈祷济公保佑大家平安顺利。

据《大清会典》记载,清廷在京设立的十八座冰窖共可储冰20.57万块,每块一尺五寸(50厘米)见方,重约80千克。每年冬季可重复采冰三至四次。

直到解放后,采冰这一行当仍然存在。曾住在雪池胡同附近的人至今都记得,儿时的夏天,在雪池冰窖口,看那拉冰的工人赤膊使一把钩连枪,瞪着眼冒着汗钩一大块晶莹的冰,哐当一下扔在三轮车上。

搬运的过程中难免有碎冰落下来,孩子们就一拥而上一人拣几块,尝尝那太液池里的冰究竟有多凉。

胡同深处“雪池斋”

除了皇家冰窖,雪池胡同值得一提的还有个“雪池斋”,听这优雅的名字就知道房屋的主人也是个不俗之人。

是谁呢?

说出来大家都不陌生,民国著名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

从雪池冰窖出来,向北走到胡同尽头,一个不大的四合院安安静静地隐身于周围民居之间。

雪池胡同2号 昔日林徽因的“雪池斋”

1921年到1924年,这里曾是林长民、林徽因父女的“雪池斋”。旅英归国的林家父女之所以选择在雪池胡同安家落户,原因之一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欧洲养成的夏季吃冷食的习惯,守着冰窖正方便。

不同于东总布胡同“太太的客厅”,这里记载了林徽因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代。那时在离胡同不远的培华女校上学的林徽因,就是在这里和梁思成定下了金石之盟。而这里也是徐志摩1922年归国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飞来的地方。

想当年,兴致勃勃的徐志摩正待向林徽因求婚时,中堂悬挂的“长者有女年十八,游学欧洲高志行。君言新会梁氏子,已许为婚但未聘”的诗却让大诗人吃了闭门羹,最终让这段凄美的爱情无疾而终。

之后随着林长民官场失势客死他乡,“雪池斋”也终被废弃,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景山西街幼儿园,1998年又改为敬老院。

时至今日,百姓家家都用上了电冰箱、空调,储冰特供皇家之制已成过眼云烟。

胡同外的陟山门街已变成周边百姓离不开的“小市场”,水果、蔬菜、零食、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行走在雪池胡同里,大大小小的居民楼和院子,更是充满生活气息。豆汁儿摊前永远聚集着老北京,一买就是好几袋。

豆汁儿摊

雪池冰窖外的酱菜摊也一直顾客盈门。

酱菜摊

如果不知道这条胡同的历史,谁又会特别留意仅与其“一门之隔”的冰窖呢?

恭俭冰窖寻清凉

虽说今天的雪池冰窖不对外开放,但您若是对冰窖感兴趣,北京城还真有这么个地儿,能让您走进去感受一番。

离它不远处的恭俭胡同内,有一处恭俭冰窖,它与雪池胡同的皇家冰窖并称姐妹窖。走进胡同,拐过几条狭窄的巷子,便能看到一处古色古香的红色大门,上面写着“皇家冰窖小院”。

恭俭冰窖

现在这里被改成了一家饭馆。没空调、没电扇,里面却真叫一个凉爽。

恭俭冰窖内部

进入冰窖,一股凉意扑面而来。

冰窖被用来供食客聚餐及储物,墙边的大罐里装的是店家自酿的各种酒

连通两座冰库的门,可以看出墙有多厚

冰窖拱形的窖顶

看到那个拱形的小门了吗?那就是用来卸冰的

离这个卸冰拱门十来米远就是北海的东墙,据胡同里的一位姓闻的老炮儿说,当年为了方便取冰,北海的院墙上开有门洞,就对着冰库墙上的拱门,这样从北海取的冰,可以通过这两个门洞直接进到冰库里,方便快捷还省运输,真是一绝。

据说在这处北海的院墙上曾经开有门洞,门洞对着冰窖拱墙上的小拱门,方便卸冰

“皇家冰窖小院”的大堂

炎炎夏日,来这里点一份炸酱面,吃几片冰西瓜,末了再叫个甜品,别提多幸福了!

炸酱面

杏仁豆腐

想当年,道光皇帝在享用完“冰碗儿”后龙颜大悦、大笔一挥写道:

六月炎威暑气蒸,擎来一碗水晶冰。碧荷衬出清新果,顿觉清凉五内生。

在夏日有块冰就是这样惬意。

几百年过去了,这些冰窖有幸被保存下来,我们也能体验一把古人当时的凉爽惬意。老北京的冰窖承载着古代的历史,体现古人的智慧,也给我们今天带来无数遐想……(注:文中图片均为京报网拍摄,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违权必究。)

 

来源:北京日报 微信公众号 芝麻匠通讯社 作者 海萍 张宁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