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调查

比老无所依更可怕的是社会压力 如何帮失独父母走出心理创伤?

2017-05-22 14:34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儿孙满堂,膝下承欢”几乎是每个中国人最美好的愿望,也是每个人对家庭最强烈的期许。可是,如果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整个家庭就会陷入绝境——如果他们因为年龄的问题而不能再生育,也没有再领养其他孩子,他们就会成为大家口中的“失独父母”。年迈的父母不仅承受着失去孩子的巨大精神悲痛,更面临老无所依的风险。严重的心理创伤往往会波及他们的健康,很多人因此一病不起。

上周末,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老年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养老领域的专家们探讨了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类问题,其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失独”。 就像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说的——失独会把父母逼到生与死的边缘,是对生与死的考量,这是老龄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命题。

全国失独家庭超过百万

在中国失独家庭有多少?还没有权威部门对此进行过详细统计,但是有关机构做了一些推算: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

失去唯一的子女,对父母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很多专家关注这个群体,并发现了他们的共同特点——在失独家庭中,因为人生中的这一遭遇,让很多人变得敏感、脆弱、封闭,甚至就此消沉。失独者时常陷入回忆,否认孩子已离世,情绪消极,失望、沮丧、抑郁,表现为一如既往地整理孩子的物品及房间,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对生活表示淡漠,主动远离社会,更有甚者会穿孩子的衣服,以寄托思念之情。11.5%的受访者对孩子抱有内疚之情,既后悔在孩子生前没有给予足够的呵护,也内疚没有见到孩子最后一面,在孩子最痛苦绝望的时刻没有陪伴于旁,甚至将孩子离世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抱着宁可代替孩子去死的想法。失独的哀伤导致失独父母整天以泪洗面,严重的还会出现自杀念头等极端心理。

独子出车祸带来灭顶之灾

老杨老两口已经60多岁了,两年前,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儿子丧命于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而那天,他们一家本来是欢天喜地的——儿媳妇生了二胎,又是一个大胖小子,家里有了俩大孙子,老杨两口子不知道有多骄傲,逢人便要炫耀。那天,他们在饭店给二孙子摆百日宴,儿子大华中午下了班骑着电动车赶去饭店。就在快到饭店的路上,车祸从天而降。

儿子大华的的去世对老杨一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就不用说了,那恐怕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生悲剧。随之而来的还有经济上的巨大压力。老杨两口子都是农民,可多年前就不种地了,他们没有养老金,儿媳妇因为生孩子也辞了工作,在家带孩子,所以大华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撞死大华的肇事司机逃逸了,那辆车也没有保险,老杨一家没有得到任何经济赔偿。虽然两年后肇事司机回来自首了,但仍然无济于事——那个家实在太穷了,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也不为过,他们根本拿不出钱来补偿受害者。唯一能解恨的就是把肇事司机送进监狱,“可那又能如何呢?把他们家的儿子送进监狱,我儿子的命也要不回来,我们也得不到什么经济补偿。何况,那个半大小子也不是故意的。”老杨一家也都是善良的好人,品尝过这种人间悲剧的苦痛,他们不忍心再让另一个家庭遭受这种灭顶之灾。

家里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老杨一家陷入绝境。老杨忍受不住这样巨大的打击,从此一病不起,如今半身瘫痪。老伴60多岁了,想出去找点活干,可又要在家照顾老杨,分身乏术。好在有好心人给她介绍了一个扎拖布的活计,可以在家做,每月能有两千元左右的微薄收入。儿媳妇带着两个儿子,还要去打工赚钱。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辛苦而拮据。

流言蜚语让他们雪上加霜

然而,更令人难受的还不止这些,流言蜚语竟也纷至沓来。“以前不是天天显摆吗?儿子、媳妇都争气,一连生俩大孙子,这回孙子倒是有了,儿子却没了。”“这得是上辈子造了多大孽,这辈子遭到这样的报应。”……老杨始终想不通,本来他们是受害者啊,理应得到的是理解和同情,可为什么还有人落井下石,冷嘲热讽呢?

可社会就是这样残酷无情,研究者把这些流言蜚语归类于“社会压力”,和情感创伤、健康受损、经济损失并列,成为影响失独者心理健康的几大因素。

老杨很需要心理慰藉,可是他根本得不到专业的帮助,或者说,周围没有人能帮助他。他的邻居老高一直跟他关系很好,可出了这样的事,老高却躲得远远的。

在大华“头七”的那天,老杨带着一家子去给儿子上坟,回去的路上,老高远远地看到了他们,可老高非但没上去打声招呼,反而赶紧转身钻进了旁边的胡同。回去以后,老高跟家里人说起这件事,妻子和儿子都很疑惑地问老高:为什么要躲着走?怎么不上去安慰几句?老高叹了口气,“我也想安慰安慰他们,可你们让我说什么呢?还有比这样的事情更悲惨的吗?”听了老高的话,妻子和儿子也沉默了,他们也确实找不到安慰老杨一家的话。在这样的悲剧面前,一切安慰的话语都显得苍白无力,好像在对方伤口上撒盐一样。

北京建成129个心灵家园

如何帮助失独人员走出心理创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王大华进行了一项研究。她说,失去独生子女会给一个家庭带来多重打击,使得失独父母的心理健康重重受损,对失独人群开展情感与精神慰藉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项迫切的工作。而政府是这项支持性工作的主要力量来源。

王大华介绍,北京市已将失独家庭纳入特殊扶持对象范围,每位失独人员每月可以领取一定额度的现金补助,政府为每位失独人员购买一定额度的养老保险(即“暖心计划”)等,除了经济和物质上的扶持,市政府也在尝试进行常规性的精神慰藉帮助计划。2011年起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在全市推广“心灵家园”项目,在社区开辟固定场所为失独人员提供多样服务或闲暇活动,到2016年底已经建立了129个心灵家园。2016年,王大华的课题组受计划生育协会委托,对心灵家园的运行和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走访全市9个区县中的17个心灵家园,与44位工作人员座谈,对38名失独人员进行个别访谈,收集了较为丰富的一手资料。

这些心灵家园一般都在老人们步行可到的距离内,他们为老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建立老人书屋,开展读书交流;组织踏青、采风、访古等游览活动;开展书画、茶艺、美食、养生、健身等培训活动;组织观影、观剧、歌咏、舞蹈、太极拳等文体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开展联谊会、茶话会等。

王大华调查发现,社区的心灵家园很重视对失独家庭的关照,比如双井的心灵家园为失独老人订购邮寄杂志,西三旗开展送餐服务,西长安街有心理咨询电话,展览路帮忙挂号,西红门镇为老人免费理发、送生日蛋糕、发放健康小设备、为老人办理公园年票,旧宫镇提供看病陪护,曙光街道入户体检、送电影票等。王大华认为,这些特色服务都反映了社区以及工作人员对这些失独家庭的重视和责任感。

但是,课题组也发现,虽然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总体良好,但数量和质量也仍需提升。她们在调查中听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失独人员认为社区的工作人员挤对他——社区搞运动会,一开始邀请了这位失独人员参加开幕式表演,这位失独人员也很积极地做了准备,甚至为此推掉了单位的出游活动。但她赶来的时候,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没能让她上场,导致这位失独人员非常生气。因为工作人员在活动组织方面出了一点小小的问题,让原本就非常自卑敏感的失独人员感觉受到了歧视和伤害。因此,王大华提醒,心灵家园的质量参差不齐,会导致效果差异较大,未来还须在规范化、系统化与专业化上下功夫。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代丽丽 视觉中国供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