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上斜街寻迹:年羹尧故居的传闻 太原会馆里的革命爱情

2017-05-23 17:13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5月23日讯,近日,北京市文物工作会议指出,“全力推进核心区文物腾退保护”是本年度重点文博工作之一。西城区因有众多会馆和名人故居,腾退工作受到格外关注。在此之前,位于上斜街金井胡同1号的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故居,已实现腾退,最近启动了保护修缮的工程。

作者:黄永顺


 上斜街的二庙门楼

其实,在上斜街一带,还有不少会馆,比如四川会馆、番禺会馆等,这些会馆曾有不少历史名人居住,数百年来,形成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与北京城的胡同街道不一样的是,东自宣武门外大街,西至下斜街的上斜街,是一条延绵向西倾斜走向的街道,这在北京城如棋盘式规整街道中,是非常少见的。上斜街路面较宽,西高东低,早年街道是沿着不直的南护城河走向,故为斜街。明朝时曾称西斜街,清代称为上下斜街。

如今,漫步上斜街,数百年的历史风云扑面而来。

1 鑫园澡堂经营近百年

上斜街是宣武门外以西的第一个街道。旧时,进了上斜街不远是一条岔路口,岔路中央是座关帝庙(当地称之“头庙”),岔路口以北是河沿(俗称“后河沿”),从宣武门外大街直通岔路口以南就是上斜街了。上斜街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名人故居、会馆,古迹众多。不过,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几经变迁的上斜街,成为一条很普通的街道。笔者少年时期生活在这里,对这里有鲜活的记忆。

除了居民住宅外,这条街有两所小学和一些有特色和名气的商铺和作坊。例如街北的一家澡堂子,叫鑫园,这家澡堂子是清末太监李莲英的嗣子李福庆开设的,在清末民初,鑫园澡堂可是名噪一时。这个澡堂子一直经营了近百年,直到几年前,澡堂子才改作他用,据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相声大师侯宝林住在附近时,常去鑫园澡堂。

在笔者记忆中,上斜街东口还有不少的私营商铺,五行八作,什么都有。比如,北面临街的第一家是茶馆,生意红火,南来北往的人,尤其是夏天都要在此落座喝上一杯清茶。茶馆往西,有黑白铁加工的、修理钟表的、卖肥卤鸡的、弹棉花的……数不胜数。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当属上斜街11号的“小耳朵米”(因掌柜的耳朵小而得名)牛肉抻面,每日迎来送往,顾客盈门。米老爷子的生意好,不但在上斜街有店面,傍晚还会推着车子到宣武门的教堂前摆摊卖抻面。

除了这些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这里的会馆了。北京的会馆发展始于明代,清时更甚,且多集中于城南。城南的会馆占会馆总数的七成之多,而广安门至珠市口大街以南的会馆最为密集。

上斜街这条不足一公里的街上,旧时也集中了不少会馆,因街的北侧是护城河沿,所以会馆基本都建在街的南侧。从东往西依次有:河南会馆(现基本无存)、吴兴会馆、太原会馆、四川会馆、番禺会馆和东莞会馆。

在历史上,河南会馆规模很可观,北至上斜街,南至达智桥,其建筑风格十分讲究。会馆大门上面悬挂着嵩云草堂匾额,有游廊直通大堂,馆内东面有供奉岳飞像的精忠祠。河南会馆的前身是明代所建的中州会馆,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年)河南武陟人、户部侍郎毛树棠修建河南会馆。同治十三年(1874年)会馆祠堂北建报国堂,为祭祀岳飞而建。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是河南人,所以河南会馆特建祭奠岳飞的祠堂。会馆内连同乡祠、听涛山馆、洛社等,共大小厅堂斋舍约150间,总称嵩云草堂。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嵩云草堂设立河南公立旅京豫学堂,民国初为京兆私立河南中学。1928年改名为北平私立嵩山中学,中学内西北隅增设了嵩山小学,1952年并入上斜街第二小学,成为该校的南校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曾一度组建北京204中学,现为青少年科技馆。

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南会馆对面的达智桥胡同里,有一座非常著名的故居:明代忠烈之士杨继盛(椒山)的“松筠庵”。杨继盛,保定容城人,明嘉靖进士。当时正是严嵩专权,杨继盛对严嵩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乃弹劾严嵩十大罪恶。后来,杨继盛被严嵩诬陷下狱,受尽酷刑,入狱三年终被杀害。临刑前杨继盛从容赋诗,天下传诵。为纪念杨椒山,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就其故居设立祠堂,称为杨椒山祠。故居如今已为民宅,近年开始了腾退保护工作。

2 倡议废除凌迟的法学家沈家本

沈家本像

近日正在启动保护工作的沈家本故居,位于上斜街南侧,门在金井胡同1号,上斜街上没有开门。它是清末法学家沈家本的故居,原本是废弃的吴兴会馆,沈家本买下后经过修整,成为其居所。

沈家本(1840年至1913年),清浙江归安(今吴兴)人。清朝光绪年间进士,历任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是清末修订法律的主持人和代表者。他对中国古代法学予以总结和评判,同时也引进近代西方法律理念,制定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对于近代中国法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人则一致赞誉他为“中国近代法治的开拓者和引路人”。

清朝末年,清朝统治者召集一些改革之士,对原有法律制度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与变革,简称“清末修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沈家本、伍廷芳受命修律后,即召集熟悉中西律例的官员任职编纂,聘归国留学生担任翻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沈家本向清廷上交了著名的《删除律例内重法折》。沈家本在奏折中,严厉地抨击封建刑法中最野蛮、最落后的凌迟(俗称“千刀万剐”)、枭首(砍头示众)、缘坐(自己和株连亲友受刑)等诸刑的不仁道,他“拟请将凌迟、枭首等一概删除,死罪至斩决而止”。这个建议得到光绪的赞同,凌迟等酷刑也被废除。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沈家本入京后居于上斜街,故居为坐北朝南的矩形三进院落。门两侧有两间门房,第一进院是正房,中间三间为穿堂房,西侧三间,东耳房是五间两层的小楼,为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是沈家本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所建的藏书五万余卷的藏书楼,题名曰“枕碧楼”,至今保存完整。故居原有大小院共7个,现在只有4个。

后来沈家本故居成为民宅,很多在此居住的老住户都不知道沈家本对近代法治的历史贡献。如今,随着沈家本故居完成腾退后,开启修缮保护工作,沈家本对近代法律的贡献也将再次受到关注。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