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军事

记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天为纸翼作笔 心在霄汉不肯回

2017-05-24 11:27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5月24日讯,旭日东升,火红的朝阳照亮茫茫戈壁。身着飞行服的李浩正有条不紊地进入飞行前的准备,这是他有人机改装察打一体无人机的第7个年头,早已习惯了在地面方舱里看着数据驾驶无人战机。

李浩近照。

他,曾是王牌部队歼击机飞行员,如今,是空军首席无人机飞行员

他,曾飞过6型有人机,安全飞行3000多小时,带领团队创造8发8中的打靶纪录。

他,曾是繁华都市上空的一只雄鹰,如今,是扎根大漠的一株红柳。

他,48岁转岗新领域,51岁亮相国际舞台,52岁高原试飞……

他,就是蓝天一诺三十年,痴心为战鹰,一心谋打赢的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

从“王牌师”飞行尖子到首批无人机飞行员,他拒绝了地方航空公司高薪聘请,选择--

半百之年 荣誉“清零”再出发

旭日东升,火红的朝阳照亮茫茫戈壁。身着飞行服的李浩正有条不紊地进入飞行前的准备,这是他有人机改装察打一体无人机的第7个年头,早已习惯了在地面方舱里看着数据驾驶无人战机。

7年前,空军为推进新质战斗力建设,从部队选调无人机飞行员的工作正全面展开。

47岁的李浩即将达到战斗机飞行员的最高飞行年限。飞行近30年,李浩从初教机飞到高教机,再到战斗机,该有的艰辛,他都经历了;从普通单位飞到王牌部队,该有的荣誉,他也有了。

摆在这个空军某“王牌师”一级飞行员面前的路似乎有很多:转业安置去公务员队伍,自由择业去民航系统,更有地方航空公司以高薪相聘……在外人看来,停飞后的每一条出路都是安稳的、舒适的。

然而,李浩却做出了一个让战友和家人都惊讶的决定:选择无人机。好不容易盼到李浩停飞,已经开始规划丈夫停飞后的生活,憧憬着与李浩朝夕相处的妻子,一时难以接受。“可是,我知道这一定是他欣然接受并特别向往的,因为他在电话里很激动地重复说着:素娟啊,我又可以飞下去了!”李浩的妻子张素娟清楚地记着丈夫当年说出自己决定时那兴奋的样子。

总有超越利益之外的意义被追寻,让李浩牵挂、难舍的,不仅仅是部队情、蓝天梦。作为一名战斗机“老飞”,他一直以军人特有的职业敏感,注视着未来空中战场的急剧变化。

几个月前“‘捕食者’无人机精准击毙塔利班首领”的场景久久在他的脑海中回荡,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制敌于方舱之中,杀敌于千里之外”呢?

那天晚上,李浩跟爱人聊到深夜,内心的想法也越来越清晰:“一来,我始终没有忘记是部队将我一步步培养起来的,特别是无人机这一新装备刚刚列装,正是用人之际,我更不能这时候离开;二来,我有30年的飞行经验,现在刚好能够派上用场,如果现在不往前冲,军人的价值在哪里。”

2011年春节刚过,李浩告别了亲人、战友和生活了20多年的黑土地,“清零”了以前所有的成绩和荣誉,成为空军首批无人机飞行员。

从空中到地面,从座舱到方舱,他日日夜夜孤独摸索,终成我军精准控制某型无人机第一人,实现--

换脑自新 练就与无人机“人机合一”

李浩们在狭小的地面站方舱里常常一坐就是几小时。

当落日的余晖逐渐沉入苍茫大地,一天的飞行结束。李浩却迟迟没有走出地面站方舱,带着花镜,握着笔,端坐操控席,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比对着各种飞行数据。

从歼击机飞行员到无人机飞行员再到无人机飞行教员,李浩引以为傲的2.0鹰眼,架上了200度老花镜。

从有人机到无人机,一字之差,却不是简单的从空中到地面,它带来的是思维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立体性变革。

转型关键在于换脑。凭着近30年飞有人机的经验,李浩原以为可以轻松上手,哪想这恰恰成了“拦路虎”,李浩需要彻底打破固有的“一人一机”思维模式,从零开始建构“多人一机”系统思维。

无人机是系统作战,需要飞行操控、任务载荷等多席位数人协同配合。要想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必须全面掌握多个领域十几门专业知识、工作原理。为了克服年龄偏大,记忆力逐渐退化的劣势,李浩把各专业要点编成顺口溜反复记忆,别人学一遍、他就学十遍甚至几十遍。厚厚的专业书籍被他翻的破旧不堪,到处都是胶带补丁和密密麻麻的手记。

“我靠的就是强化记忆,经常整宿地看书,为了提神烟一包一包地抽,经常看到凌晨两三点钟,搞明白一个问题,心里就特别舒服,有成就感。然后去冲个凉,睡得很踏实。”说这话的时候,李浩的眼里流淌着幸福的光芒。

毕竟已近天命,为了防止大脑和身体退化,他要不断地强化锻炼,经常和20多岁的小伙子们一起冲10000米,每天通过增加训练量来保持身体的最佳状态。

无人机与有人机飞行操控最大区别是需要通过数据来感知飞行姿态。在有人驾驶飞机上,飞机的飞行姿态,飞行员可以通过全身所有的感观进行感知,能够凭借直觉瞬间作出判断。而对于无人机飞行员而言,对飞行姿态的感知,只能通过面前显示屏幕上不停变动的几百个数据来进行分析判断。这就要求飞行员对每一个数据,甚至是无人机整个系统的飞控逻辑都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就相当于,把每个数字都翻译成空中场景,把地面方舱变成空中座舱,这也就是无人机飞行员必备的情景意识。”李浩这样形象地解释。

为获得这种情景意识,每次模拟飞行前李浩都提前1个小时到位,坐在方舱内反复体会,看数据对比飞行姿态、翻原理联想飞有人机时的空中动作,最终练就了看屏幕数据就条件反射出飞机空中姿态的本领。

链路传输影响造成无人机飞行姿态延迟响应,李浩一改过去有人机实时操控习惯,对哪个按钮哪根手指按、什么时候按用多大力度按都进行了反复研究。这些看似苛刻的精准要求,却成为李浩徒弟们的学习宝典。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摸索前行,李浩成为了我军精准控制某型无人机第一人。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