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翻译家轶事 谁最先用“莎士比亚”之名?《贼史》是哪部小说?

2017-05-29 17:56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5月29日讯,近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在举办“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览。本次展览展出了中国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英国著名作家拜伦、柯勒律治、华兹华斯、莎士比亚、查尔斯·狄更斯以及柯南·道尔等作品的手稿,这也是大英图书馆的藏品首次造访中国。

作者:袁新雨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书稿,其中节选翻译了拜伦的诗歌。

拜伦《唐·璜》第6、7章手稿

这些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所以为国人所熟知,很大程度要归功于中国杰出的译者们。精彩的原创与高质量译作之间的珠联合璧,才使得这些闻名于世的著作深刻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因此,在这次展览中,也展出了这些英国名作的早期中文译本,其中不乏朱生豪、朱湘、林纾、梁实秋等一批杰出译者的译著。在翻译这些作品的过程中,翻译家们也为读者留下诸多趣闻。

1 梁启超最早翻译拜伦诗歌

乔治·戈登·拜伦,即拜伦六世勋爵(勋爵是除了公爵外的英国男性贵族在普通场合使用的称呼),是一位性格张扬且颇受争议的英国诗人。他与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一起被视作浪漫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拜伦以其叙事诗闻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叙事长诗《唐·璜》。与其他文学、音乐作品中的形象不一样,拜伦笔下的唐·璜不再是一个自大、好斗、贪图女色的浪荡子。相反,他总是被女性诱骗。这首作品共有16部分,每部分被称为“章”,以类似小说的形式在1819到1824年期间连载发表。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初曾在其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节选翻译了拜伦的诗歌《渣阿亚》以及《唐·璜》,这是中国译者对拜伦作品最早的翻译之一。彼时梁启超将拜伦称作“摆伦”;将Giaour(按,应为“异教徒”之意)译作《渣阿亚》;而将《唐·璜》(Don Juan)翻译为《端志安》,并翻译了这首作品第三章中的两节。梁启超翻译出的文本在今日看来多少有些晦涩难懂,他自己也在书中坦言:“翻译本属至难之业,翻译诗歌,尤属难中之难。本篇以中国调译外国意,填谱选韵,在在窒碍,万不能尽如原意。刻画无盐,唐突西子。自知罪过不校。读者但看西文原本,方知其妙。”梁启超翻译拜伦的两首诗歌意在取拜伦支持,参与希腊革命之思想和事迹,并以此激励、鼓舞当时的国人能够认可、接受变法。《新中国未来记》也在一开头便虚构了“变法运动胜利五十周年”的庆典。

其后有许多译者以《哀希腊》之题将《唐·璜》的第三章单独译出:马君武于1905年在日本留学期间翻译《哀希腊》,这是《哀希腊》的首次完整译本,但是马君武采取了意译的方法,与原作有一定距离;苏曼殊则用五言古体诗的形式对其进行了翻译;胡适则按照楚辞的形制对此诗进行了翻译;诗人查良铮(即著名九叶派诗人穆旦)也对其进行了翻译。胡适和穆旦都采用了跟原作相同的分节形式,最大程度上以中文还原了《哀希腊》。
诗人穆旦翻译了拜伦的《唐·璜》全文,穆旦在中国现代诗坛上的声誉更高,相较于其他译者而言,穆旦的翻译更值得关注。穆旦是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九叶诗派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用象征、借喻等形式抒发情感。实际上,九叶诗派的表现手法以及其提倡的抒情方式,与中国传统诗歌理论所提倡的通过意象(带有作者感情的物体)将感情传递给读者的方式十分接近。可以说,穆旦翻译的《唐·璜》最大程度还原了原作之意,将原诗作所蕴含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照顾到了中国读者,用直白的话语、具有寓意的意象表现出深邃的感情。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鲁迅在其《摩罗诗力说》中译介了拜伦的文学思想,认为拜伦“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鲁迅在其另一篇作品《杂忆》(收录于文集《坟》)中也说:“有人说G.Byron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言,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尤其是看见他那花布裹头,去助希腊独立时候的肖像。……那时Byron之所以比较为中国人所知,还有另一原因,就是他帮助希腊独立。时当清朝末年,在一部分青年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是叫嚷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应。”鲁迅的总结十分精到,大抵当时从梁启超到穆旦再到鲁迅,译者们大多是为拜伦帮助希腊进行革命的举动所折服。也因当时的中国处在时代的路口,表现抗争、革命的作品更容易引起民众的共鸣,故而拜伦诗歌在那时广为流传。穆旦还翻译过《拜伦诗选》,杨德豫翻译过《拜伦抒情诗七十首》。

2 《古舟子咏》有多个译名

英国著名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于1797年夏天结识了另一位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此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柯勒律治完成了他最重要的诗歌作品《古舟子咏》。诗歌最初发表在《抒情歌谣集》中(此集的大多数作品由华兹华斯撰写),柯勒律治在创作过程中经常将他的灵感记载于皮面笔记本中,《古舟子咏》的前两句“海上悄声不可闻,魔船似箭已离弦”就可见于笔记之中。

《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在中国有多个翻译版本,各版本在题目上就有明显区别。这首诗第一次被译介到中国是由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的朱湘翻译的。朱湘(字子沅)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清华园里著名的校园诗人,他与饶孟侃(字子理)、孙大雨(字子潜)、杨世恩(字子惠)并称为“清华四子”。《古舟子咏》最初被朱湘翻译为《老舟子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著名的代表作品有曹操《短歌行》、白居易《琵琶行》等)。在翻译中,朱湘在兼顾诗作原意的基础上,注重对诗意的保留以及语言的流畅,可谓一篇杰出的翻译佳作。但是,朱湘的性格狂放,不为当时世俗所容纳。1933年12月5日,朱湘在上海到南京的客轮上纵身跃入清波,投河身死。朱湘死后,《老舟子行》被收入《番石榴集》付梓出版。

除此之外,《老舟子行》还被多次翻译。商务印书馆1915年发行的《学生用英文学丛刻》就包括了单独刊行的《古舟子咏》。为方便读者阅读,全诗在正文之外加注。著名翻译家杨德豫翻译了《柯尔律治诗选》(即柯勒律治),在这本书中,他将《老水手行》和柯勒律治的另一名篇《忽必烈汗》译成汉语,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在内容和形式上更为接近原作的读本。

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还有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843年华兹华斯被封为英国的“桂冠诗人”,这一称号一直到他1850年去世。关于“桂冠诗人”的称谓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桂冠诗人”是对优秀诗人的一种称号,英国很多诗人都曾获得过这种赞誉。1668年,约翰·德莱顿成为第一位被官方任命的“桂冠诗人”,1670年他又被任命为皇室史官。1692年,这两个职务分开,不再由一人兼任。当时“桂冠诗人”的年薪定为100英镑,此后一直再未变动。

华兹华斯的姓氏在中国翻译界也有多种“版本”。建设图书馆1932年出版了《沃兹沃斯诗集》,收录了华兹华斯16首诗歌,由张则之、李香谷二人翻译。“沃兹沃斯”这种翻译更贴近诗人姓氏(Wordsworth)原有的发音,而且“Wordsworth”这一名字也给人一种专业文学从业者的即视感:words有“文章”之意,worth则有“有价值”之意。

1925年,第39期《学衡》杂志将这位诗人称为“威至威斯”。杂志登载了其作品《露西》组诗第二首的八种译文,称为《佳人处僻地诗》,贺麟、张荫麟等人翻译,译文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并将原作中孤独、凄楚的西方女子形象进行再创作,使之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佳人形象相契合。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