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一部书一生情 英语教师赵锡山三十年水彩绘北京

2017-06-02 17:15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1987年,也就是三十年前,赵锡山因为脚伤修了五天病假,在这期间,他画了一幅展现北京五十年代初正阳门及周边的鸟瞰图,没想到受到多人的称赞。

作者:王寅生


 

心中的不安

家住前门一带的赵锡山老人,生于1942年,几辈人都住在这几间稍显破败的平房里,在这个院落里,他用画笔开启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

从小学开始赵锡山就十分喜欢绘画,深得美术老师的喜爱,高考时,顺理成章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然而事与愿违,当时正赶上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美院停招,他无奈之下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并被录取。

毕业后赵锡山成为一名英语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虽然他也喜欢这份工作,但心中却总也放不下那支画笔。

1987年,也就是三十年前,他因为脚伤修了五天病假,在这期间,他画了一幅展现北京五十年代初正阳门及周边的鸟瞰图,没想到受到多人的称赞,引发多人的共鸣。也就是从那时起,赵锡山意识到京城变化之大,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很多景观来不及欣赏就已经不复存在,退出人们的视野。老人忘了,年轻人更是全然不知,而当初谁又能想到这些景观会消失呢?这让赵锡山的心中渐渐有一些不安。

笔下一座城

于是,赵锡山决定拿起画笔,把这些消失的景观画出来,这一画就是三十年。

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看过的东西再画出来基本都是八九不离十。2014年的时候,他在北京电视台做节目,在摄像机的全程录像下,他在永定门城楼面前看了十分钟便回家靠记忆作画,几乎是分毫不差。

凭着亲眼所见,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这三十年来,他画了大大小小的画作上千幅。从“内九外七”的城门楼、雄伟壮观的中轴线、车水马龙的街头巷尾到各种车辆、曾经的校园,连远郊的景观都有所涉及,可谓“笔下一座城”,将北京之大、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他在作画时不查资料不靠网络,很写实的风格,既有工笔画的细腻也有油画的色彩,年轻人喜欢,上了岁数的人也有很大的共鸣。

就这样画了三十年,源于对绘画的热爱,更源于对北京的深爱。

一部书,一生情

作为英语教师的赵锡山,有过多次出国的机会,平时也爱好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游历了不少,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大呼过瘾。但是他最爱的还是北京这一片热土,这里不仅是他几代人生活的地方,更有他珍贵的记忆。他在此出生,在此学习,在此工作,在此生活,直到今年,他在此出版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本书——《昨日重现:水彩笔下的老北京》,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依旧是北京,这一生,从未远离北京。

但他在当初在画老北京的时候,却从未考虑过要出版。所以画起来很随意,也没有什么规划,甚至纸张的选择也很不讲究、很随意,有的画直接画在了烟盒上,而且在保存上也不太用心,时间一长,有的画就有了脏污和破损。不过他似乎并不太在意,经常说坏了再画,反正都记在脑子里。

可能就是这种随性和不功利的平常心,让他心中没有羁绊,可以酣畅淋漓地表达心中的情感,所以他的画不仅仅是怀旧,还有一种韵味饱含其中。在出版这本画集的过程中,他又补画了一些景观,小心翼翼地将对北京的深爱融入其中。

献给深爱的北京

如今《昨日重现:水彩笔下的老北京》终于出版,他不知道读者是否会喜欢,他将自己对北京的爱表达了出来,就已经满足了,他相信会引发很多人的共鸣。

说起北京,赵锡山总是能滔滔不绝,各种趣闻轶事、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如今,他的画也经常会参加一些展览,一些活动上也能见到他的身影,与人交流、分享热爱的北京,是他生活的乐趣。

画老北京这三十年,他从中年到老年,对北京的热爱,随着岁月的流逝,历久弥坚。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