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科技

北京科技周期感受来自硅谷的科技 科普搭舞台市民当主角

2017-06-04 12:00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丰富多样的趣味运动会、零距离感受STEM教育以及来自美国硅谷的创新课堂、亲自体验小蛙体感游戏机并与儿童教育陪伴机器人互动……北京科技周期间,前往朝阳区东坝郊野公园文化广场参加“2017北京科技周朝阳区主场活动”的市民络绎不绝。这次活动是北京市科技传播中心打造的“科普的魅力”系列活动之一,汇集了10家创新企业,包括智能AI语音、机器人、手工制作、文化科技等22类科技产品,市民参与了包括运动竞技、娱乐互动、动手益智、科技教育等不同主题生动有趣的科普互动活动。北京市科技传播中心主任孙勇介绍,此次活动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充分整合了区域优质科普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走进基层、走进百姓身边,向市民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理念,搭建起贴近民生的科普服务平台。

一年一度的科技周活动,“科技和科普”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这一已连续举办17届的活动已成为京城科普活动响当当的名片,代表性的科技创新与科普成果在活动中得以精心展示,200多个来自各个创新单位的科技展品近距离地与市民互动,参观者还能看到科技重大创新成就、重大科学装置、科普智力成果,亲身体验科普乐园,与“可植入式自驱动能源系统”“雨滴薄膜发电”“模块化多关节机器人”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奇科技来个亲密接触。

在北京科技周上,人们可以纸上种菜,可以体验物联网养鱼的乐趣,也能一睹无人驾驶和太阳能汽车等“黑科技”真容,还能亲身参与青少年3D打印比赛、北京创客师马拉松竞赛……

“未来驾驶”展项前人头攒动,没有常见的方向盘和仪表盘,所有传感器都自然融入车的流线型外形,无人驾驶汽车乍看就像一个“城市移动包厢”,向观众讲述着未来城市的生活方式。“星际探秘”则采用机械自动控制技术,表现探月工程的热点任务,机械臂演示真实采样全过程。“生命科学”展厅里,机器人“小i”被许多参观者簇拥着,成为了展厅里的小明星。

除北京科技周主会场外,京城各处也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科普活动,其中中国古动物馆与北京天文馆的“科学之夜”活动吸引了众多带小朋友的市民参与,聆听科普讲座、看天文特效电影、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天象、亲手拼装恐龙骨骼模型、制作恐龙浮雕、体验化石修复、品尝恐龙美味茶点等,融合天文、地理、生物多个学科交叉的内容,让孩子们体验亲子科普的乐趣。

每年这个时候,中科院系统的科研院所都会举办大型科普活动。今年中科院所属的全国12个分院、116个科研机举办了主题为“探索塑造未来”的第十三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各类重点实验室、天文观测台站、野外实验台站、大型科学装置和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共接待公众50万人次。其中中科院物理所的“科学秀”人气很旺,进门处一座重达1吨的北极熊冰雕夺人眼球,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为了让大家直观地理解气候变化造成冰盖、冰川融化,影响全球海平面升降,当天正值高温天气,参观者能直观地感受到气候对地球生物的影响。活动现场还提供了可视化的地球模拟效果,参观者自己操作画面,使“地球”转动,放大或缩小地观察海洋环流、海洋初级生产力、海温、遥感热红外亮温等。

超导、磁学、表面物理等坐落在中科院物理所院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在公众科学日当天开放,高压“热冰”、超导磁悬浮、自我生长的人工晶体等实验吸引了不少观众,当用干冰和水制作的“小火箭”发射升空时,色素、洗涤剂和液氮反应升腾出“祥云”,引来观众阵阵欢呼。

在中科院自动化所,数字毛笔的书法体验台吸引了不少人参观;中科院计算所举行了网络攻防现场演示活动,为公众作出解答;国家天文台的工作人员则在广场架起望远镜,通过投影向来访观众展示太阳光球像……

公众科学日期间,中科院各研究院所还结合社会热点,围绕公众广泛关注的人工智能、核能安全、环境和食品安全、绿色节能、健康生活等问题以及重大科学事件,组织院士、专家通过科普报告等形式释疑解惑,结合研究成果开展系列主题科普活动。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说,今年是中科院的公众科学日向社会全面展现了科技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激发了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蔡文清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