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朝阳门外南下坡的原始“快递:朝阳第二运输合作社

2017-06-06 16:31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朝阳门外有个地名叫南下坡,在那里生活过的四十岁以上的居民应该都记得这地名。笔者不仅记得南下坡,而且还对那地方有很深的感情,那里的故事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 纪建国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的城区比现在小多了,听老辈人说,走出朝阳门,除了有条朝外大街挺繁华挺热闹,大街两边往南往北没多远就是大片荒凉之地,而南下坡就是这样的地方。年轻人可能想不到,还有运输公司拿马车当工具的。但是,我工作过的朝阳第二运输合作社就是如此。1958年的秋天,南下坡圈起一道铁丝网,然后盖起了几间简易的平房和牲口棚,朝阳第二运输生产合作社成立了,它是朝阳第二运输公司的前身。刚成立时,职工们很像老舍笔下的一群骆驼祥子,大家聚集到一起,开始新的人生。车把式的大鞭在空中甩得山响,人们豪迈地走进这个过去空旷的大院——南下坡。我的第一个装卸工师傅马文和,就是骑着自己的三轮车来到这里的。那时他三十多岁,住在朝外大街的西草园一幢简易楼里。

当时朝外大街有许多商铺。路北有饭馆布店和棺材铺,路南的原发商店算是较大的一家,西边的元顺永杂货铺是街上最大的一家私人商铺,里边卖柴米油盐等食品,也卖日用百货商品。这里有很多人是靠当学徒店员当装卸工蹬三轮车赶马车过日子的。其中很多人每天早晨赶马车等在商铺的门口拉活儿。虽然解放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但很多人没有固定的职业,生活条件一下也无法改善。在聚集民间运输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号召下,朝外大街一带的民间闲散运输力量都被聚集到一起。南下坡这片昔日的荒凉之地,一下沸腾了。原先的几个大坑很快被填平,盖起了更多的牲口棚,进进出出的业务员忙着联系各种运输活计,办公室里响着算盘珠子的清脆声音,这就是我们企业最初的雏形。

新的运输公司给职工们带来了改善生活的希望。但马车三轮搞运输,毕竟生产手段落后,看着市运输公司的司机开着“解放”车很威风地在马路上奔驰,职工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交通局的领导来到公司,看着夕阳西下的景色和满院子停放的三轮和马车,对大家说:“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的运输公司,你们这些同志将来都是汽车司机和修理工,尤其是年轻人更应该多学一点技术。”

八年之后,赶马车的老职工们靠着一块砖一块砖地搬运,一铁锹一铁锹地装卸,积累起了一笔资金,终于有了七辆解放牌汽车。大家没事的时候就喜滋滋地围着它们看不够,仿佛那些车是自己刚娶回来的漂亮媳妇。老职工们开着那些汽车参加过毛主席纪念堂、建外大街外交公寓等一系列的工程建设。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再走进南下坡的那个大院时,当初以马车为主的运输合作社已经变成了正规的运输公司,大型运输车有八辆吉尔和二十七辆解放车,中型车辆有二十辆130车,另外还有配套的装卸铲车和吊机。公司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有修车技术精湛的孟广祥,还涌现了铁岭、王占柱、童立原等多名北京市劳动模范。王占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师傅胖墩墩的,身体很结实,长得有点像演员李嘉存,脸上常带着笑模样,说起话来风趣幽默。他在单位的春节联欢会给我们说过相声《方与圆》,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可是说起工作,王师傅的认真劲就来了。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接过派活的路单,不管自己吃多少苦,付出多少辛苦的劳动。他每天肯定完成当天的运输任务。

企业就是在这些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中发展起来了。周围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先是东南角的一大片空地建起了一幢大楼,那是全国总工会招待所。慢慢地周围越来越繁华,盖起了越来越多的高楼,而我们这家原先建立在空旷场地上的运输合作社,如今被高楼围绕,变成藏身在胡同深处的运输公司,通向外界的只有一条窄窄的弯曲小路。每到深秋和冬天的季节里,早晨出车或傍晚收车时,那些鱼贯而行的汽车都会在小路里照出一串很远的灯光,随即轰隆隆地驶过,旁边的房子都有微微颤动的感觉。

因为处在胡同的深处,自身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生产活动也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公司就搬迁到东郊,从此告别了南下坡。但是,在南下坡胡同里的那几十年的经历,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