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中国传统住宅屏风起到什么作用? 淡烟流水画屏幽

2017-06-09 12:00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临近搬家,不时收拾出好多杂物,大包小包也无法塞回柜子,只得通通堆往墙角。虽说是权宜之计,但这大小几包天天在眼皮底下,总让人不舒服的。心烦时无意间读到秦观的一句词“淡烟流水画屏幽”,灵感被触动,立刻出门去家具商场弄回一架竹木屏风,将那角落盖住。屏风没有什么点染,满眼素色衬着旁边一株绿植,看在眼里立刻就心旷神怡起来。

作者 晏藜


在中国传统住宅中,屏风都是不能缺少的器物。中国古人讲究“婉曲”,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居所在人前过于一目了然。原本空空荡荡的房间里,寻几个关键点,状似随意地摆上几架屏风,屋子虽还是那间屋子,但感觉却大不一样起来,像是咫尺之内突然就有了山重水复,错落有致地延宕开来,生活里远近亲疏的层次,也就此区分。

不过,用途如此生活化的屏风,究其起源,却是与帝王相关的。司马迁《史记》中记载道:“天子当屏而立”。早期的屏风是专门立于君王御座后头的,屏风的帛布上一般都画有“斧钺”之类的兵器,和古代用于仪仗的“华盖”一样,都是帝王威仪权柄的象征。后来,人们将屏风拓展到日常生活之中,使它不再是帝王的专享。汉代刘熙的《释名》中对屏风的解释是:“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从名称看就能明了它的功用。而为什么在室内还要障风呢?因为中国古代的住宅多为大木作,土木建筑通透性虽好,但却无法有效地防风抵寒,所以室内屏风的一大功用就是进行内部的防护,以免主人动辄感染风寒。宋代欧阳修有一首著名的词作《玉楼春》,描摹一对夫妻卧房内的生活图景:“夜来枕上争闲事,推倒屏山褰绣被。”一对夫妻睡前说悄悄话,一言不合就恼了,以至于妻子(也可能是丈夫)“推倒屏山”。屏山就是屏风,因屏风上常见山水画而有的别称。可见,在卧房中乃至床前设屏挡风,是古人居家生活中的流行风尚。

屏风在室内的用途当然不止是挡风这么简单,五代著名画家顾闳中有一幅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原图已佚但仍存宋摹本,画中展现了官员韩熙载在自己家中夜宴歌吹行乐的情境。情境中有好几架屏风,位置不同功能也各异,但还是能清楚看到,正是这些屏风将偌大一个空间间隔开来。一屏为界,内外氛围截然不同:画中人各行其乐,互不打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倚屏而立的仕女,时而探头窥视,时而隔屏与青年交头接耳。而画外人则若有所思,和画中隔屏偷看的仕女一道,去探求屏风后头的秘密。屏风后当然是有秘密的,《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就清楚记载着,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在自家的屏风后头常备有侍史,每当他与来客攀谈时,侍史都会将“君与客语”记录下来,以供亲友查看。试想,如果来客当着侍史的面,估计是无法和孟尝君自在交谈的吧。此时就显出这一道屏风的作用来:隔屏也可以有耳。

古代家居生活里的屏风,因为古时贫富贵贱的差异,当然也就有了华贵与朴素之分。豪门贵族家的屏风当然是极尽奢华,无论是材质、形制还是工艺上都极尽考究之能事。《长物志》中提过这种“贵屏”:“屏风之制最古,以大理石镶下座,精细者为贵。次则祁阳石,又次则花蕊石。不得旧者,亦须仿旧式为之,若纸糊及围屏、木屏,俱不入品。”这一看就是贵胄们的口味,而被他们视作“不入流”的木屏等素屏,则在民间流行。“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为素屏作歌道:“素屏素屏,胡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当世岂无李阳冰之篆字,张旭之笔迹?边鸾之花鸟,张璪之松石?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素屏尽管无法与贵族们那些“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相玲珑”的“步障银屏风”比华美,但却胜在“夜如明月入我室,晓如白云围我床”,白居易想表达的正是对素屏返璞归真的赞许,其实,物各有所宜,用各有所施,两者本来就没有什么可比性,倒不如退而其次相互欣赏,平民可赞叹贵屏的巧夺天工,贵族也可玩赏素屏的自然天成。

时过境迁,再看当代,中国屏风于中国人的家庭,其实已没有古代那样举足轻重。但如果家里有一扇屏风,不论是不丹不青的素屏还是淡烟流水的画屏都行,它安静地往那里一立,氛围立马还是不一样起来,比如现在,在大夏天里搬回一架素屏,可不就能营造宋人晁冲之“素屏纹簟彻轻纱,睡起冰盘自削瓜”的情景吗?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