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娱乐

人艺65岁生日:《茶馆》又开张 今晚在首都剧场拉开本轮首演序幕

2017-06-12 11:28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6月12日讯,每年的6月12日,是被视为“中国戏剧最高殿堂”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生日。今天,北京人艺迎来65周年院庆。

《茶馆》彩排 阎彤摄

半夜刚过零点,人艺的演员、工作人员们,便纷纷用“祝福我们的剧院我们的家生日快乐”的图文内容在朋友圈“刷屏”;今晚,荟萃众多名角大腕的北京人艺看家大戏《茶馆》也将在首都剧场拉开本轮首演的序幕,并在此轮中迎来《茶馆》第700场演出。这一座老剧院,这一出经典老戏,依然在等待着无数新老观众。

作为北京人艺的招牌剧目,由老舍编剧、焦菊隐导演的三幕话剧《茶馆》自1958年首演以来,已度过了近六十年的历史。这出有着近50个人物的经典大戏,伴随着时代沉浮,久经沉淀,始终是北京人艺也是中国话剧的金字招牌,被外国专家盛赞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多少年来,《茶馆》每次演出,都一票难求,今年更是出现了开票日当天观众凌晨3点多就排队买票,6个小时12场演出门票就全部售罄的盛况。

1992年7月16日,北京人艺建院四十周年之际,《茶馆》在首都剧场的第374场演出,成为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老一辈《茶馆》演员的告别之作,至今令人难忘。而如今,以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为代表的这一版《茶馆》,也已经演了300多场;今年64岁的濮存昕和60岁的杨立新,也都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65岁的北京人艺,未来将如何向前发展,继续辉煌?这出常演常新的《茶馆》,又将会有什么样的新人新貌?这些不仅是每个热爱北京人艺的观众所关心的问题,更是每个人艺人心中无法回避的思考。

北京人艺首任院长曹禺先生曾说:“北京人艺有很多经验,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们对戏剧艺术的痴迷热爱,对戏剧艺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治艺精神。”在北京人艺65周年院庆之际,在《茶馆》即将再次“开门迎客”之际,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人艺后台,听听这些艺术家们心中的人艺和《茶馆》。

梁冠华:“要对得起身上的玩意儿!”

“《茶馆》到底演了多少场?”整个北京人艺,对这个问题最心知肚明的,是茶馆老掌柜王利发的扮演者梁冠华。《茶馆》的舞台上,有一本“账簿”,每次演出,梁冠华都会在上面默默记录下演出场次和这一场演出的情况,比如换了新演员,或者出现了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记满一本,便再换一本,虽然是剧中道具,但也已经成了“《茶馆》大事记”的历史文物。

人艺后台的化妆间,都是按照每个戏的主演顺序安排。第一间总是最令人神往的;尤其是《茶馆》,几十个演员,只有王掌柜有单独的化妆间。但梁冠华每次都把贴在化妆间上写着他名字的名签撤掉,无论是在首都剧场,还是在外地外国巡演的后台,对于他来说,走进了这里,“梁冠华”就不存在了,一切都是为角色准备的。

这些年,以“狄大人”名号风靡全国的梁冠华唯一还登台演出的话剧,就是《茶馆》了。这个戏,在他心里依然有着至高无上、不可替代的神圣位置。每次演出前,他都会提前几个小时就到后台,不吃饭,关起门来,让自己从外面喧闹的世界,进入王掌柜的内心。

从当年看老艺术家表演的无限敬仰和神往,到心怀忐忑接下重任的忐忑和紧张,再到十几年磨炼之后的从容自如、游刃有余,梁冠华不仅自己的角色,就连《茶馆》中所有人物的台词,都烂熟于心。有一次《茶馆》排练时,有些演员没到,梁冠华一个人就游刃有余、活灵活现地把戏里的人物都演了一遍,让现场的人都赞叹不绝。今年《茶馆》换了几位新演员,复排排练时,梁冠华对他们的台词也都脱口而出,让杨立新都惊讶道:“你全记得啊!”

很多人艺的戏迷,梁冠华的粉丝,只要《茶馆》演出,就都会来看,看了一遍又一遍。今年《茶馆》开票当天,正在外地排戏的梁冠华,听说观众如此热情排长队买票,非常感动,特意发微博“感谢观众”,并表示一定要把戏演好,报答观众。他说:“我们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剧院这块牌子,就像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写到的:‘咱们得对得起身上这玩意儿!’” 而对人艺的未来,梁冠华希望,“下一个五年,十年,二十年……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依然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演下去,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濮存昕:“老剧院老剧目,但观众是新的”

每年都会在人艺舞台上演出百场以上话剧的濮存昕,是北京人艺和中国戏剧的“劳模”。有人说,濮哥演的不是戏,是精神,是对艺术的一种坚守和使命。今年,卸下了北京人艺副院长的重任,65岁的濮存昕以更纯粹的也是他最热爱的演员身份,在《茶馆》中继续扮演着耿直爱国、侠骨豪情的“常四爷”。

在濮存昕心中,他们这一代《茶馆》演员,承担着讲述历史、继承传统的责任,“演员,是用自己的生命进行创作。最开始时,我们还是在寻找、模仿,但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慢慢把自己的个体生命融入到角色当中,把自己的真诚感受注入到这个戏中,如今这个戏越来越稳当了,很多演员现在都比较自如从容了,而且这个戏大家互相配合,共同培养起的气场也越来越足了。”

但濮存昕认为,对一部作品水平的评价和判断,最终来自观众,“作为演员,表演一开始是从自我出发,考虑自我的表达;但舞台艺术终极要面对的,要传达的,是观众。所以焦菊隐先生说:‘与观众同时创造。’我们虽然是老剧院,老剧目,但观众永远是新的。一批一批的观众,无论是看过的,还是没看过的,因为对老舍先生作品的喜爱,对老剧院老剧目的信任,还有对我们的期待,走进剧院;我们的创作不能老,每场演出不能老,每场演出都要是新的,都是从真实的生命中流出的新的情感。”

虽然《茶馆》是演不完的,濮存昕也坦言:“我们也到了一把年纪了,也在琢磨,是不是应该让年轻演员补上来一些,或是再排一版新的了?最开始肯定也不行,也是初级阶段,但必须要做,如果不做,就真的没有了。我们也在想,《茶馆》要不要创新?要不要改变面貌?但我们觉得,以我们目前的水平,在还没有形成完好的创意之前,不要随便改。”

对于人艺的发展,濮存昕说:“人艺这口气还在,老本还可以吃,我们的保留剧目制度,让老戏还在持续地演出。只要一个戏好,观众还爱看。观众和社会都希望剧院有新的剧目新的面貌,我们也追求新,但原创剧确实太难了。我们期盼着能够有好的原创剧本,也希望从剧院的老本里继续找出能够继续演下去的戏,奉献给观众。”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