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走近马来西亚 多元化的“猫城”

2017-06-14 17:15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6月14日讯,“猫城”指的是马来西亚沙捞越州首府古晋,在马来语中,古晋是“猫”的意思,因此古晋又称“猫城”。在“猫城”的闹市区浮罗岸牌楼前,竖立着一座猫的雕像,这只可爱的白猫也是古晋的标志。塑像后面屹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大牌楼,上端横匾镶嵌着四个大字“南海瀛洲”。由此可见,这座以猫为和平、吉祥象征的城市,有着浓厚的华人文化烙印。

作者: 吴德广 驻古晋首任总领事


视觉中国 供图

1994年,我国在古晋建立总领事馆,笔者作为首任总领事在那里居住了四年多,常漫步于“猫城”闹市区。“猫城”一派热带风光,绿草如茵,鲜花似锦,空气新鲜,在翠绿葱茏的树木掩映中,高矮适中的古老与现代建筑物融为一体。街道干净整洁,被马来西亚列为环境最佳的“花园城市”。依我用心观察,这个城市几乎人人喜欢猫,也都爱这座美丽的城市。

古晋被称为“猫城”,自然有许多与猫有关的事物。比如,古晋拥有世界独有的猫博物馆,世界各地各种猫的族类、造型、图案、标本等均陈列其中。中国的陶瓷器和苏州刺绣中与猫有关的艺术品也陈列在馆里,展品琳琅满目,简直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猫儿世界。

“猫城”分南市、北市。北市多居住马来人、土著族群;南市多居住华人。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宴席上,我请教古晋南市市长田承凯先生,古晋到底有多少猫?他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不过,我想,这座仅有40万人口的城市,至少有十来万只猫,家猫、野猫、白猫……形态各异的猫儿比比皆是,有安居乐业的,有流浪在街头巷尾的,有忠于主人的恋屋者,有懒洋洋躺在门口晒太阳者……寻食之猫也不少,顺着它们的足迹,时而飘荡着人们的笑声。到处可见猫儿,要不,怎叫猫城?

1 街道皆有华文名称

关于猫的故事,像“猫城”的猫一样多。笔者也有一段经历。我的住宅位于古晋美宝花园郑和统帅路第二巷,在那里居住两年之后,有一天我下班回来,看见一只猫窜进院内,其毛色黑白相间。它仓皇地盯着我,看起来甚是饥饿。我先飨以一小片牛肉干,它舔而食之。以后它几乎都同一时刻到来,日久天长,干脆赖着不走,还在院里生产了6只猫儿。每当我们夫妇下班回家,开门的声音一响,母猫就带着小猫跑来相迎,有时还在地上翻滚以示亲热。看猫儿进食很有趣,母猫先让小猫吃个够,自己才将剩下的猫饭吃个精光。母子之间似有无限的深情。有时它们感到安全受威胁时,母猫一下子把小猫一个个叼离到别处去。在猫城,猫就是大自然的生灵,像这样人与猫和睦共处的故事甚多。

“猫城”的街道都有华文名字,路牌上的马来文和华文名字并列,按图索骥,每次我都如愿抵达目的地。有些街道以风土人情和农作物命名,富有诗情画意。比如建于1878年的甘蜜街以出售甘蜜而得名,这条街位于闹市区,那里一座座二、三层楼的店铺鳞次栉比,除传统的杂货店外,土特产店也闻名海内外。印度街多是印裔商人经营生意。海唇街建于1868年,是昔日主要商业街,那里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古晋是华人聚居之地,大量图片和实物记载了中国商人早在唐宋时代就漂洋过海来到沙捞越。1830年粤籍华人移居沙捞越,他们先到成邦江,其后转到古晋从事农业,后来经商,在漫长的岁月里,华人在古晋落地生根,代代相传。今天古晋的中国街、大井巷都是早期华人到古晋拓荒时的落脚地。在古晋还有不少以华人先贤名字命名的街道,让人饮水思源。华族先贤虽然大部分已经离开人间,但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街道,让人们不忘他们的贡献。

古晋是个古色古香的城市,当我参观那圆堡、四方堡、古朴街坊时,我感觉这古城历尽人间沧桑。人们说,古街道是历史的脐带,真是如此。

2 华族文物馆见证历史

沙捞越河永不停息地流入大海,历史的长流就像沙捞越河一样悠悠地流淌着。在“猫城”古街道尽头的河滨公园,一座百余年的建筑像一位历史的老人屹立在那儿,守候着沙捞越河的流逝,见证着历史长河的沧桑,这座建筑就是华族历史文物馆。到古晋游览的中国客人,都会参观华族历史文物馆。

古晋华人称文物馆为“老古董”,它既古老又年轻。其前身为华人法庭,建于1911年。1921年华人法庭被撤销,1930年成为沙捞越中华商会总会会址,1993年成为沙捞越华族历史文物馆。这座建筑物拥有展览大厅,左右为辅翼厢房,两道大门门楣上刻有天平图案。正门两旁书写着对联,上联是“华族万里投荒喜今日丰衣足食安衽席”,另一句是“历史百年作证记当时斩棘披荆启山林”。展览大厅陈列着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图文并茂,详细地介绍华族移居沙捞越的奋斗历史,它还忠实地记录了一批华族拓荒先驱者的经历。

19世纪初,中国政局动荡,沿海地区有不少人漂洋过海谋生。1898年至1912年之间,当时沙捞越统治者为了发展经济,重视农业发展,加之种植胡椒、甘蔗等农作物成功,因此鼓励华人移民务农。随后大批华人从福州、闽南地区,以及诏安、兴化、潮州等地到古晋。他们开拓荒地,建立垦场。大家遇到种种困难,人地生疏,面临贫困、疾病和水土不适的挑战,又缺乏生产工具,但他们以坚忍无比的毅力,与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战胜重重困难,生存下来,并在那里繁衍生息。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文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许多华人进入商业领域,他们又凭着忠厚和诚实的本质、认真守信的作风在商业中大显身手。他们在发展和繁荣沙捞越经济中做出积极的贡献,与其他友族一起共同奋斗,引进各种先进工艺技术,建立了许多大小市镇。

在华族历史文物馆里,不仅可以了解到华族的奋斗史,也可以了解到华族社团的由来,以及他们的籍贯概况、分布的地理位置、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等。

根据1990年6月的统计,在沙捞越的华人共有483301人,其中来自福州的占32.8%、闽南地区13.4%、兴化3.4%、客家32.4%、广惠肇6.2%、潮州8.6%、海南2.0%、其他1.2%。华人从事不同职业,各领域中涌现出不少华人先驱者,包括深受爱戴的政府官员。华人从商者居多,成功的资本家、企业家不乏其人。

华族历史文物馆忠实地记录了一批拓荒先驱者,例如诗巫垦场“港主”黄乃裳、福建籍人士拓荒先驱者王友海、诏安籍田考、兴化籍涂耐冰、粤籍刘直、客属刘善邦、潮籍刘建发、海南籍何敦盛等等。这个文物馆既是一所引人入胜的历史课堂,又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历史教科书。华族社群的来历和背景、传统的文化和习俗,华族籍贯的基本情况以及先驱者的英魂……都是生动的教材。毫无疑问,这个文物馆将永远教育和激励后辈华族,尤其年轻的一代,不断进取,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